缩略图

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初探

作者

连玩秋

广东省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522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青年是工匠精神的继承者与发扬者,青年对知识技能的热爱将全面推动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工匠精神只有在青年心中筑牢根基,才能不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生根发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绽放绚丽之花。本文探讨了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现阶段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中职思政教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教育;思政教育

1.引言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日益受到重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严谨、专注和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思政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在中职教育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来带领中职理科班级建设工作经验,结合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讨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对策。

2.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技能,还能够树立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和责任感。在中职教育中,思政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融合工匠精神的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专注和努力带来的成就感,增强职业自信心。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责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的动力。

3.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的问题

3.1教学理念和实践脱节

尽管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理念和实践脱节是一个主要问题。许多中职教师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缺乏系统的理念指导,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口号进行宣传,未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落实。例如,一些教师在思政课中讲授工匠精神时,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结合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探讨,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职业态度。

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往往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支持。在实际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单一的思政教育课程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一些学校在课程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操作,但思政课却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影响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3.2评价体系不完善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尽管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标准不明确和方法不科学的问题。首先,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教师进行科学评价的难度。工匠精神不仅涉及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涉及他们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单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进步。

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学校在评价学生的工匠精神时,主要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例如,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忽视了他们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和成长,导致评价结果不全面和不准确。

4.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的对策

4.1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实践环节

针对教学理念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强实践环节,促进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思政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增强课程的实际感和生动性。比如,在讲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知名工匠的事迹,如中国的“焊接大师”王进喜等,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体验和认同。例如,在数控机电专业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工匠工作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例如某中职学校在机械加工课程中,设置了“工匠工作坊”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机械零件的加工和组装。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的精度和质量。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体验到了工匠精神的严谨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合作,促进工匠精神的综合培养。例如,在电子专业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合作,如设计和制作一个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子、机械、软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方案设计、元器件选择、系统调试等环节,充分体验到工匠精神的综合应用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针对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学校应建立科学、全面的工匠精神培养评价体系。应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时,可以从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职业态度的严谨性和职业道德的践行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学校应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即时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例如,在机械加工课程的工匠精神培养评价中,某中职学校设计了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分别从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职业态度的严谨性和职业道德的践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取长补短。通过即时反馈,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升。此外,教师还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接受企业的评价和指导,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5.结束语

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实践环节,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推动中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影.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初探[J].商情, 2020, 000(004):158.

[2] 闫伟华.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中国培训, 2017(2):1.DOI:CNKI:SUN:ZGPX.0.2017-02-178.

[3] 黄春梅.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方法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 2022(14):0035-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