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许大坚
福建省政和县第一中学 353600
摘要:在中学阶段,数学占据了关键的地位,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而且在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环境下,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的主题就是探讨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期待能给予中学数学老师提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问题导学;中学数学;教学实践
引言
在中学的数学课程里,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全面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地更新和创新数学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目前,中学的数学老师们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并理解数学知识,而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学法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从理论角度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被视为教育的核心,而教师则应扮演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已经转变为教学的主角,他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口头讲述或书写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由于数学的概念相当抽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缺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被动的,这使得他们难以及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不仅会降低教学的效果,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并且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对新的知识感到恐惧,具有强烈的学习自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整体素质。
(二)符合教学发展趋势
伴随着新的教育改革的积极实施,对于素质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确保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推动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良。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了限制,这与当前的主流教育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确保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克服学习的难点,逐步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大有裨益,也符合当前教育的总体需求。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导学环节
采取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其核心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实施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时,老师必须先设置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指导。接着,老师会依照问题来开启课堂导入,并鼓励学生逐步地分析和处理这些问题,以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精确理解教学内容的主要与困难部分。老师也需要在运用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时,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们对各种创新的教学技巧的掌握程度,使他们可以通过问题的深入剖析与处理,持续提升他们的独特思考与研究技巧。
比如,在讲授“正弦、余弦”这一课程时,中学数学老师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小强同学从他的住处开始,沿着一条斜坡向前走了4米,此刻他的地点比他的住处高6米。假如小强同学继续沿着原来的路线往前走6米,他的地点将会增加多少米呢?小强的水平移动距离是多少?”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有效地指导学生,鼓励他们在草图上绘制出小强的移动轨迹和他的垂直升高以及水平移动的距离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下一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独立计算出直角三角形的每条边的比例。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入正弦和余弦的理论知识,并引导他们以正弦和余弦的定义作为起点,去计算直角三角形中相应锐角的正弦、余弦值。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度地参与课堂学习,充分展现他们的个人才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问题
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适当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课程的关键和难点。在安排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1)问题应该在教科书的范围内,并且应该充分展示出教学的目标和任务;(2)在安排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真实状态和学习能力,确保他们可以理解并解答问题;(3)应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我们必须竭力呈现课程的教学主题。
在学习“平面向量的运算”过程中,可以设定如下问题:“已知两个平面向量,它们的模相等且夹角为直角,若要使其表示的向量相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个问题面向全班学生,鼓励他们自行思考并寻求答案。对于能够迅速解答的学生,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探索。例如,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拓展问题:“若已知两个平面向量的模相等,它们的夹角不为直角,那么这两个向量如何通过线性组合得到另一个向量?”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本质和几何意义。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发现平面向量运算的规律和性质。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平面向量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理中的力矩、几何中的位移向量等。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平面向量运算的意义和价值。
(三)设计针对性的导学问题
想要提升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将所规划的问题与教学策略紧密相连。这意味着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并考虑到真正的数学教育需求,来精细地构建一系列富含研究意义的数学问题。同时,老师也必须将中学的数学教育大纲和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作为核心,提出问题,制定引导式的教学;并且,在引导式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关键的数学知识和困难的教学内容充分展示。针对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必须依据其引领的教育目标来设计,并且根据这些设置来适当地调节问题的复杂性。这样,当学生们面临和他们的理解能力匹配的数学挑战,他们就能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教授“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课程中,数学老师可以首先构建一个关于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特性的教学问题:“所有的几何体都有表面积和体积吗?如果一个几何体不存在表面积或体积,那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可能会有的观点是,“所有的几何体都有表面积和体积”;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认为,“有些特殊的几何体可能没有表面积或体积”。面对学生们的不同观点,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
老师可以激励学生们从自身的观念和看法出发,进行真实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检验和验证他们的思考。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计算一些特殊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如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以此来探索和理解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其特性。此外,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果一个几何体的形状非常复杂,我们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几何体不存在表面积或体积?”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在教授中学数学的过程里,教师需要注重使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并且需要有目标、有组织地使用这种方式,以便真正达到方法应用和教学内容的良性交互。通过恰当地安排问题的主题、清晰地指出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等手段,能够将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真正地融入到中学数学的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深度学习学科知识,进而发展成人才能打下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凡亮.实施问题导学,引领自主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19):2.
[2] 尹立荣.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课中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 2020(9):2.
[3] 郭娜."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本文系南平市“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教育科研课题《问题导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