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促进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研究

作者

赵思鑫 杨占红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 746000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培育,需从基础教育阶段扎实推进。学校德育作为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将抽象的 “共同体意识” 转化为小学生可感知、能践行的具体认知与行为的重要责任。

当前小学德育中,虽不乏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相关内容,但多存在 “碎片化渗透”“形式化开展” 等问题:或仅在节日活动中简单提及,或脱离小学生生活经验导致内容抽象。基于此,构建系统、适配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融入小学生成长过程,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小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的德育工作现状(一)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学段适配性

部分学校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等同于一般的爱国主义教育,未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细化目标。低年级教学中,常采用与高年级相同的 “理论宣讲” 模式,忽视儿童对具象化内容的依赖;目标表述多停留在 “了解民族知识” 层面,对 “情感认同”“行为践行” 等深层目标关注不足,导致培育方向不明确。

(二)内容载体单一,脱离生活经验

德育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少数民族的服饰、节日等表面知识,缺乏对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文化共性的挖掘。活动形式以 “课堂讲解”“观看影片” 为主,未结合小学生喜欢游戏、故事、实践的特点设计体验活动。如部分学校开展的 “民族团结教育课”,仅罗列民族名称与风俗,未引导学生感受 “各民族是一家人” 的情感联结[1]。

(三)实施路径分散,协同性不足

德育工作多由班主任单独推进,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家校合作等环节未形成合力。数学、科学等学科很少融入共同体意识相关元素,家校沟通中也鲜少涉及该方面的共育内容,导致培育过程 “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持续影响。

(四)评价机制缺失,难达培育实效

对学生的评价多关注知识掌握程度,如通过 “民族知识测试” 判断成效,缺乏对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的跟踪。同时,学校对德育工作本身的评价也缺乏量化与质性结合的标准,难以准确把握培育效果并调整策略。

二、促进小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目标引领机制:分层锚定培育方向

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构建 “认知 — 情感 — 行为” 三维目标体系,并按低、中、高年级分层细化。低年级聚焦 “具象认知与情感启蒙”,目标为 “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喜欢听民族友好故事”;中年级侧重 “文化理解与情感共鸣”,目标为 “了解各民族共同历史片段(如传统节日的共同传承),愿意参与跨民族主题活动”;高年级着力 “价值认同与行为践行”,目标为 “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义,能主动帮助不同民族同学,参与民族团结小行动”。

目标设定需融入学校整体德育规划,在学期计划中明确各阶段重点,如低年级每学期开展 “民族小使者”故事课不少于 4 次,中年级组织 “民族文化共体验” 活动不少于 2 次,确保目标可落实、可追踪[2]。

(二)内容重构机制:贴近生活的 “三维内容” 体系

(1)文化共性内容:挖掘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小学生易懂的素材。如围绕 “传统节日”,讲解春节、藏历新年、古尔邦节中 “团圆”“祈福” 的共同内涵;结合 “汉字演变”,展示各民族文字与汉字的交流互鉴,让学生感知 “文化同源”。

(2)历史记忆内容:选取适合小学生的共同历史片段,以故事形式呈现。如 “文成公主进藏” 体现的民族友好,“各族人民共同抗战” 的团结精神,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降低理解难度,避免复杂历史分析。

(3)现实联结内容:链接当代民族团结的鲜活案例,如 “援疆教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各民族共同参与奥运志愿服务” 等,结合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发现 “身边的民族团结小事”,如不同民族同学互助学习。

内容呈现需符合 “儿童化” 特点,将知识点转化为 “故事集”“漫画册”“儿歌” 等,如编创《民族一家亲》童谣:“你戴银饰我穿袍,同唱国歌同欢笑;你种青稞我种稻,共守家园共长高”,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三)多元实施机制:多场景融合的培育路径

1.学科渗透:让知识传递有温度

各学科结合特点融入培育内容。语文课讲《草原》时,拓展 “蒙汉人民情谊” 的故事;音乐课教唱各民族民歌,对比不同曲调中 “热爱生活” 的共同情感;美术课组织 “民族纹样共创作”,让学生合作设计融合多民族元素的图案。数学可引入 “民族地区的发展数据”,如 “西藏铁路通车后列车时速”,感受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

2.活动体验:让情感共鸣有载体

开展 “四个一” 主题活动:“一次民族故事会”,让学生讲述民族英雄或友好交往的故事;“一场文化体验日”,设置 “傣族泼水节游戏”“蒙古族摔跤模仿” 等安全趣味的体验区;“一班一民族角”,班级轮流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物品与故事;“一封民族小伙伴书信”,与民族地区小学建立联系,通过绘画、简单文字交流。

3.环境浸润:让意识培育有氛围

校园环境布置体现 “共同体” 元素:走廊设置 “民族文化共展示” 墙,张贴学生绘制的各民族生活场景画;楼梯转角设 “团结小故事” 展板,定期更新;班级设立 “民族团结小岗位”,由学生轮流负责介绍民族知识,让环境成为 “无声的德育者”[3]。

4.家校社协同:让培育合力有支撑

学校每学期召开 “民族共育家长会”,发放《家庭民族团结教育小手册》,建议家长带孩子参与 “民族文化展览”“多民族家庭联谊” 等活动;邀请社区里的少数民族工作者、老党员进校园,讲述 “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与本地民族博物馆合作,开展 “小小讲解员” 实践活动,形成 “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助力” 的格局。

(四)评价反馈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跟踪体系

1.学生成长评价:从 “知识” 到 “行为” 的全面记录

采用 “成长档案袋 + 行为观察表” 方式。档案袋收录学生的民族主题作品(绘画、故事稿)、活动参与照片;观察表由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填写,记录学生的具体行为,如 “是否主动向少数民族同学问好”“是否愿意尝试其他民族的特色食物”“是否能说出 3 个民族友好故事” 等,避免单一评价。

2.德育工作评价:从 “活动数量” 到 “培育实效” 的深度反思

制定 “三维评价标准”:内容适配度,看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参与活跃度,统计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率;情感认同度,通过 “画一画我心中的中华民族”“说一说最感动的民族故事” 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每学期末召开德育研讨会,结合评价结果调整下阶段内容。

结语

构建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进行系统性工程,应构建德育工作的科学体系:以分层目标引领方向,以儿童化素材筑牢基础之基,以多场景实施渗透影响,运用多元评价手段保障实施成效,师资、资源、制度三要素协同护航,从小铸就学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基础,为其塑造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繁荣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向宏春,冯付荣.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少年儿童心中 湖北建始县红岩寺镇民族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J]. 民族大家庭,2022,(02):56-58.

[2]汤卫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 宁夏教育,2022,(03):17-19.

[3]曹能秀,马妮萝.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1):122-131.

本文系陇南市 2023 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陇南市红色教育资源在铸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主题班会课为例》的研究成果(立项号LN[202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