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李庭勇
江苏省沭阳县西圩中心小学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乡镇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乡镇小学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还是有一些学困生的出现,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导致整体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关键词:乡镇小学;六年级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对策
在乡镇小学六年级的课程中,数学这门学科由于知识抽象且理解难度较高,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导致知识掌握效果不理解,而数学学困生的存在不可避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除了要有正确认知,也应针对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更多有效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才能为他们更好的学习知识提供帮助。
一、乡镇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困生的形成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就的,而且多个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方面是家庭的原因,大多数乡镇地区的家庭不太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且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学生接受教育的觉悟不是很高,认为学生只要完成课时就能学习所有知识,完全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家庭,家长都在外务工,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参与甚少。久而久之,孩子对于自身的要求也逐渐降低。另外一个方面是学校的原因,在学校教学时,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有限,因此教师会降低教学的标准,不懂得探索创新类型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未采取差异性教学方式,而是一味的“一刀切”,对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只会导致成绩较好学生难以得到提升,成绩较差的学困生成绩一再下滑。因此,学困生的形成受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若想从根源处改善学困生的情况,也要家校共同携手,共同探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二、策略
(一)激发兴趣,诱发动机
对于学困生在教学指导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枯燥的数学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得学生的算法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出发,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学困生的思维比较简单这一劣势,然后给予其帮助,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逻辑思维,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画一画等行动,从而使其手、闹脑等都得到灵活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能够激发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教学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困生身上,因此需要开展同步教学活动,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次指导,这样能够让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习情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二)让数学学困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数学学困生之所以产生学习困难,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也不是学习态度不积极,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看上去很努力的学习,但是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容易钻进“牛角尖”。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老师应注重学习技能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每节课开始之前,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一遍,找出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提前熟悉课堂将要教学的内容,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复杂程度较低的问题,留给学困生来解答,由易到难逐步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指导学困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重点,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系统完整的去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实践分析能力,一步一步去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数学老师还要多与学困生沟通交流,多了解其真实学习状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有针对性给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不断纠正学习方法和不良学习习惯,引导他们以百倍的信心和良好的状态投入数学学习中。
(三)优化教学方式,降低知识抽象度
数学知识抽象度比较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对于学困生而言,会直接影响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及知识理解程度。要有效转化学困生,教师需要有效降低数学课程的抽象度,灵活应用教学方式,使学困生既能够有浓厚的学习信心、参与兴趣,积极动脑思考,又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并良好理解知识点,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是化简和转化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用实践操作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如,《圆柱与圆锥》一课,在讲解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教师就可以开展趣味的装沙子实践活动。可以将学困生分成两人一组,再将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及沙子分别发给学困生小组,让其先将沙子装入圆锥形模型,再将圆锥形模型中的沙子装入到圆柱体的模型中,比较并思考两种立体图形体积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度,并让学困生快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家校结合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爱,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即使在学校,教师也应时常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不能仅在学生犯错时与家长联系,这样会使得家长对接到教师电话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应在学生表现好时也向家长说明,同时还应与家长一起制定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案,使得家长和学校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此外,为培养部分学生的责任心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在进行座位分配时,教师有意识地将优等生和学困生坐在一起,实现优等生帮助学困生,进行作业的辅导和检查等。优等生日常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程度上会对学困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对进步较大的学困生及帮助他的优等生进行表扬和嘉奖,进一步提高其示范效应。
总结
针对乡镇小学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群体,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转化策略,这一过程需要汇总多方面因素,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有机融合。同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对于推动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及个人全面成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蔡明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及转化策略[J].数学大世界,2020(3):28,27.
[2]韩柱.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