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优良品格

作者

王盛盛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未来星幼儿园 045000

一.课程背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石。当下,社会对幼儿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习惯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迫在眉睫。同时,在幼儿教育领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幼儿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和社会交往习惯。我园周边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各类文化活动场所,为幼儿习惯养成提供了多元的环境支持,且我园所处社区文化氛围浓厚,邻里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同时,我园教师团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幼儿习惯培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家长也高度重视幼儿习惯的养成,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这些都为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课程理念:

秉承“以幼儿发展为本”,深信好习惯是幼儿成长关键。通过课程,激发幼儿内驱力,让其在自主体验中养成好习惯,为未来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生活习惯:小班幼儿学会基本生活自理,如自己穿衣、洗手;中班幼儿能够独立整理个人物品,保持生活环境整洁;大班幼儿养成规律作息,具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自觉维护公共卫生。

2.学习习惯:激发小班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班幼儿逐渐学会专注倾听、积极思考,能用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班幼儿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主动探索知识,具备初步的学习责任感。

3.社会交往品德习惯:引导小班幼儿懂得基本的礼貌用语,如“谢谢”“再见”;中班幼儿学会分享、互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大班幼儿形成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有一定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1.生活好习惯

小班:设置“我会自己做”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儿歌、故事和游戏,如《洗手歌》《我会穿衣服》,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中班:开展“生活小能手”课程,教导幼儿整理书包、玩具、衣物等,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同时,设置“健康饮食我知道”板块,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大班:开设“规律作息我遵守”课程,引导幼儿制定并遵守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养成早睡早起、按时进餐、定时午睡的规律生活习惯。此外,“爱护环境小卫士”课程培养幼儿爱护公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等。

2.学习好习惯

小班:“有趣的探索”课程,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发现事物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中班:“阅读小明星”课程,打造温馨的阅读环境,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故事、观察画面,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思维小训练”课程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拼图等活动,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大班:“自主学习小先锋”课程,教导幼儿制定学习计划,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阅读、画画、做手工等。“科学小实验”课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鼓励幼儿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程实施

1.教学活动培养:

我园每周安排专门的习惯培养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课程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例如,在“礼貌小天使”课程中,教师运用角色“请宝宝”导入课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设置了孩子们喜欢的投币环节,为自己的表现赢得荣誉,不仅很好地把控了活动流程,还更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充分参与到了此次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日常生活渗透: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注重随时随地随处渗透习惯培养。如在进餐环节,引导幼儿有序取餐,安静进餐,养成文明进餐的习惯;在课间活动时,鼓励幼儿友好相处、遵守游戏规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引导,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教师的培养教育,孩子们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当我们在楼道或者任何场合碰见的时候,孩子们会主动施礼问好;当老师为孩子们提供帮助的时候,会听到一声声稚嫩的“谢谢”;当我们需要递物的时候,会发现孩子们是双手递物,且剪刀、书本等会注意方向;当我们谈话时,孩子们想要介入会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打扰一下”等等,这都是好习惯的体现。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每天的早安分享,通过海报的形式宣传出去,让更多的小朋友家长参与到养成好习惯的队伍中来。

3.主题活动延伸:

为了帮助孩子们将好习惯进行延伸,我园还开展了一月一主

题的有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巩固习惯培养课程内容,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练习。比如:我们在学习了排队好习惯之后,开展了“守秩序”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明白秩序都会在哪些场合出现,应该如何遵守秩序等;在学习了按时上学后,我们开展了“守时月”主题活动,通过拍照打卡、制造惊喜、制作五彩饺子、新年印章等有趣的活动,鼓励幼儿在寒冷的冬季,每日坚持来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课程评价

1.幼儿发展评价: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行为记录、作品分析等方式,对幼儿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品德习惯方面的发展进行全面评价。例如,观察幼儿在一周内自主穿衣、整理物品的次数和质量,记录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专注时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分析幼儿在合作游戏中的表现等。每月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幼儿的进步和不足,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2.家长反馈评价:每学期开展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家园共育等方面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如家长观摩课、亲子活动评价等,让家长亲身感受课程实施的效果,为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同时,定期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幼儿在家的习惯养成情况,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教师教学评价:教师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和教学研讨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总结本周习惯培养课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改进的方法和策略。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和评价,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

七.课程总结与反思

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格。在我园“好习惯”园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以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为核心,设计系列活动。课程内容涵盖生活自理、文明礼貌、学习专注等多方面,通过故事、游戏、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激发幼儿兴趣。

从实施效果看,多数幼儿在生活自理上进步显著,能自主穿衣、整理书包。礼貌习惯上,主动问好、致谢变普遍。学习时注意力更集中,初步养成倾听与思考习惯。家长反馈也表明孩子在家表现更自律。

未来,我们将优化内容衔接,使课程更流畅。针对个体差异调整教学,提供分层活动。同时丰富家园共育形式,开展家长讲座、亲子实践,充分发挥家庭在习惯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园本课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