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动机评价激励方法的探究

作者

何朝有

防城港市港口区第四小学 538001

摘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加大以及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乡镇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学科。为了激发乡镇留守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有效的评价激励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习动机;激励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徙至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特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且年龄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群体[1]。这一群体在成长道路上遭遇了诸多挑战,其中教育领域的困境尤为引人关注。数学,作为儿童教育体系的基石,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深入探究乡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动机的评价与激励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乡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一)学习动机总体水平较低

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面临着数学学习动机普遍偏低的挑战。在缺乏父母直接陪伴与指导的背景下,他们往往难以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认知上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留守儿童容易感到无助和迷茫,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二)学习动机类型单一

留守儿童在数学学习上的动机主要依赖于外部因素,如考试成绩和奖励等,而内部动机,如个人兴趣与好奇心,则相对薄弱。这种以外部动机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虽然短期内可能激发一定的学习动力,但长期来看,其效果并不稳定。一旦外部的激励措施减弱或消失,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迅速下降,导致学习动力出现大幅波动。

二、乡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动机评价激励方法

(一)评价方法的构建

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乡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对于乡镇小学数学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我们可以采用更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和兴趣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课堂参与度观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这不仅能反映他们的学习状态,还能看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同样重要,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如计算家里农田的面积或计算购买学习用品的花费,以此来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此外,定期的小测验成绩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测验内容也应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自我评价和同桌评价相结合,让这些留守儿童尽可能地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比如,在小组合作完成数学题目时,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评价对方的参与行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2]。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增强学习自主性。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应过多的强调最终成绩,应在他们学习过程中寻找他们的努力和进步。由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这些孩子可能在学习上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当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努力,在解题速度和准确性上有了显著提高时,这样的进步应该被及时认可和鼓励。

(二)激励方法的实施

在提升乡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辅以情感关怀,构成了有效的激励体系。

1.外部激励

为了激发乡镇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设立奖励制度。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显著进步或在数学测试中表现优异时,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奖励,如精美的学习用品、象征荣誉的证书等。这些奖励不仅是对学生努力的认可,也是对他们未来学习的一种鼓励。定期举办数学竞赛,为乡镇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数学才能的舞台。通过竞赛,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内部激励

结合乡镇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将数学知识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通过计算家里的日常开支或农作物的产量,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挑战,如经典的数学谜题或与生活相关的应用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三)综合应用

在乡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留守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数学学习之路既充满挑战也蕴含无限可能。为了点燃这些孩子心中对数学的热爱,我们积极探索将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融合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立奖励制度、举办数学竞赛等外部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让数学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钥匙。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老师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分苹果、数鸭子等,引导孩子们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例如,老师会问:“如果你手里有5个苹果,吃掉了2个,你还剩下几个苹果?”通过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加减法,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老师设计了一个“加减法接龙”游戏。游戏中,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轮流回答加减法问题。问题难度逐渐加大,但孩子们在团队的鼓励和支持下,都勇敢地迎接挑战。老师在课堂上宣布,凡是能准确、快速地完成加减法练习的同学,都将获得“数学小能手”的荣誉称号,并颁发精美的奖品,如彩色铅笔、数学绘本等。这一制度立即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还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动机是驱动学习进程的核心要素,对学习效果产生着决定性且深远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运用学习动机激励方法,不仅彰显了教育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智慧,更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所在。这一理论的融入,能够精准地直击数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与动力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媛;胥兴春.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0):6-14.

[2]郎宇轩.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25(02):158-161.

[3]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聚聚散散》 优秀课件2人教版.pptx-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s://max.book1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