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数学项目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改进策略
钱桂圣 李玉莲
江苏省泰兴中学 225400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2023年度课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普通高中数学资优生培养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23JY15-ZA100)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运用项目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问题设计是数学项目式学习中较为关键的环节,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当中,问题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故本文就项目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改进策略进行探讨,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项目式教学;问题设计;创新人才;改进策略
前言
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高质量人才[1]。这类人才普遍对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及科学探究精神。而数学学科因其独有的逻辑性、创造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问题,自主选择、构思项目方向,并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2]。其中问题设计,对项目式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探究精神以及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数学项目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改进策略
1.1改善教学观念,重视问题设计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以往的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问题缺乏实际效应,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来设计项目式学习问题,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其次,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同时设置较为基础及难度较高的问题,有利于所有学生从解决问题当中得到进步,提高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应当注意问题的科学性、可行性,保障项目的可实施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划定问题范围,明确问题目标
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时,应当先对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疑难点进行分析,从而对问题设计的范围进行划分,确定问题目标,以便学生后续解决问题的同时,对重点及疑难点可以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项目式学习当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对问题界限进行准确判断,了解问题性质、程度及作用,避免无意义的问题出现,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时,应当首先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了解问题核心,明白问题究竟在问什么,其次是针对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案,以提升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6章指数函数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先确定本章学习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意义并进行实际运用。其次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具体、清晰的数学问题,可以将指数函数与人口预测进行结合,来预测未来人口数量,例如假设某城市目前人口为100万,每年增长约1.5%的人口,如果人口按照指数进行增长,那么该城市5年后的人口为多少?基于这个问题,学生使用过公式P(t)=P0×(1+r)t将数值带入进行计算,P(5)=1,000,000×(1+0.015)5,得出5年后的人口约为 1,077,284 人,加深对指数函数的了解与运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注意问题要与学习内容所匹配,并且可以设计与现实相关的问题,增加学生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1.3将问题拆解,明确解决方向
当面临较为复杂、笼统的问题时,可以将问题进行拆分理解,解决每一项小问题,最后再解决整个问题,使学生面临复杂性问题的时候,可以理清问题逻辑,明确解决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5章函数概念与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真实、具体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对项目进行实践。设计以下项目:某城市路口交通时长拥堵,希望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以提高民众出行效率。问题提出:如何利用函数来分析交通拥堵原因?优化方案是什么?子任务1:观察我校门口交通信号灯时长与车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子任务2:根据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分析可能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学生可以通过函数关系得出交通流速Q和道路容量C有关,并且Q≥C时,就容易造成拥堵情况;其次,交通流速Q和车辆密度D呈负相关,当车流密度增加时,交通流速下降,就容易造成拥堵;以及突发变量也会对交通流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拥堵;通过这项任务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子任务3:通过函数模型,给出优化方案。
1.4问题转化,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问题转化指的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化转变为简单的问题,将特殊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以及将数与形进行转化等。这种法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这种转化的方式,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13章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建立项目式学习:计算学校附近某某建筑的高度。子任务1:查阅资料并根据教材内容,分析计算建筑高度的几种方法。通过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使其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子任务2:讲解所收集到的几种测量方式的优缺点。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计算与讨论。
1.5设计层次性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设计项目式问题时,教师应当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及针对性。高中学习阶段不同于以往的小学、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应当这对这种现象,设计层次化问题,以保障所有学生都可以从问题当中获得进步,提高学习自信,避免无从下手的情况出现,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对提升其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6章指数函数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围绕指数函数的定义与计算公式设置项目式问题:探索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学会实际运用。子任务1:什么是指数函数?举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子任务2:指数函数有什么特点?写出一个指数函数的定义式,学生给出f(x)=ex;子任务3: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有什么差别。而针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如果本金5万元,存入某银行7年,每年利率为5%,利用指数函数计算最后的本息额度。学生可以利用复利公式A=P×(1+r) t得到A=50,000×(1+0.05) 7,从而计算出本息总额为 70,355 元。
2.结束语
综上所诉,创新型人才对我国的发展提供动力,而高中数学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创造性,可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重要基础,其中项目式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设计良好的项目式问题至关重要。教师首先需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重视问题设计,其次通过划定问题范围、明确问题目标、进行问题拆解、转换及设计分层问题等措施,优化问题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式教学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剑波.项目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5,(03):62-64.
[2]洪兵.高中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20,(76):25-26.
[3]徐茵华.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高中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J].青海教育,2024,(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