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医药课程开发与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策略
周波 凌泽雨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中心小学315511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小学中医药课程开发与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相融合的策略。通过分析科学核心素养在中医药课程中的渗透方式,阐述了融合策略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并结合具体案例研究与实践反思,展示了这种融合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旨在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小学;中医药课程;科学核心素养;融合策略
一、引言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医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在小学教育阶段引入中医药课程,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独特的素材与途径。科学核心素养包括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等多个方面,将其与小学中医药课程开发相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科学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核心素养在中医药课程中的渗透培育
(一) 培养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在小学中医药课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介绍中草药时,教师可先展示某种常见中草药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其外观特征,然后提出问题:“这种草药可能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可能有哪些功效?”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如校园百草园或植物园)、采访中医专家等方式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整合,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又如,在讲解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穴位的分布规律。学生通过在自己身体上标记穴位、查阅古代经络图谱、对比现代医学对人体神经与血管的研究成果等,尝试发现经络穴位理论中的科学奥秘,并对其合理性进行思考与讨论。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的理解,更能让他们学会质疑、探究与创新。
(二)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
中医药课程本身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与多个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
与语文的整合:在中医药课程中,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中医药经典文献、故事传说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化鉴赏能力。例如,让学生诵读《黄帝内经》中的篇章,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医养生理念,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对这些理念的理解,撰写心得体会。
与数学的整合:在中药的配方与剂量计算方面,可以引入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制作中药香囊时,教师让学生根据配方计算所需各种草药的重量比例,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还能让他们理解药物剂量在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性。
与美术的整合: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来描绘中草药的形态、中医看病的场景以及经络穴位图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艺术表现力。例如,在学习中草药知识后,让学生绘制自己喜爱的中草药图谱,并标注其名称、功效等信息,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三、融合策略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实现小学中医药课程开发与科学核心素养培育融合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专业培训: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中医药知识与科学教育方法的培训机会。例如,邀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举办讲座,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历史发展与现代应用;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育研讨会,学习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合作交流:鼓励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合作交流,共同设计与实施跨学科的中医药课程教学活动。例如,语文教师与中医药课程教师合作,开发中医药文化阅读课程;美术教师与中医药课程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创作中医药主题的绘画作品。同时,教师还可以与校外的中医药机构、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实践教学与科研合作,拓宽教学视野。
(二)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难以满足小学中医药课程与科学核心素养培育融合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革。
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体系。教师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长,同时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家长评价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情况等。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外,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中的贡献等;对学生的学习笔记、实验报告、作品创作等进行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中医药课程学习中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况。
四、案例研究与实践反思
(一) 融合策略的实践案例分析
以某小学开展的 “中医药与健康生活” 课程为例。在课程设计上,首先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阅读中医药养生小故事,如 “扁鹊治病”,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健康理念与中医诊断方法。然后在科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百草园,观察各种中草药的生长环境与形态特征,学生分组探究不同中草药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记录相关数据。在美术课上,学生根据自己在百草园的观察与科学课上的研究成果,绘制中草药图谱与中医养生宣传海报。在数学课上,教师引入中药配方中的剂量计算问题,让学生计算制作某种中药茶饮所需草药的重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例如,当学生在百草园发现薄荷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薄荷除了可以作为茶饮外,还可能有哪些药用价值与生活用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家长等方式,了解到薄荷具有清凉解暑、缓解头痛等功效,还可以用于制作驱蚊香囊等。在跨学科整合方面,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协作,学生能够将在各学科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中医药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有效提升了跨学科整合能力。
(二)效果评估与问题调整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问卷调查、教师观察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中医药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科学核心素养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能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跨学科整合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在制作中医养生宣传海报时,学生能够将语文中的文字表达、美术中的绘画技巧、科学中的中医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存在学科知识衔接不自然的情况,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学资源的整合还不够充分,尤其是校外资源的利用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共同探讨如何优化跨学科教学的衔接与资源整合。教师们通过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分享教学经验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与校外中医药机构、博物馆等的合作,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
五、结论
小学中医药课程开发与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在中医药课程中渗透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并建立有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科学核心素养。通过案例研究与实践反思,我们认识到这种融合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关键环节。在未来的小学教育中,应进一步重视中医药课程与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霞.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智趣融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2024,(08):46-51.
[2]王凯迪.“中药香囊”小学美术拓展性课程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10):117-119.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10.036.
[3]施翔.浙江小学2017年9月首开《中医药与健康》课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7):67.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17.17.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