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余宝英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三中学,354500

【摘要】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借助图像、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特定教学环境,以此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语文学科重点在于推动学生身心发展、塑造健康人格,在教学进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众多教师的研究课题。项目式学习下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正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更好地领悟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项目式学习

一、引言

在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当下,国家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完善优化愈加重视,情境式教学作为常用模式,因能提升教学质量而备受教育工作者青睐。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完成特定项目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中,可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这种融合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的项目情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升综合素养,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项目式学习能应用于各类学科,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如“编写校园文化宣传手册”,让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时,需要整合语文知识,锻炼阅读、写作、沟通等能力,提升综合素养。项目式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学习中,学生通常需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各自优势。最后,项目式学习能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将语文知识与现实情境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初中语文情景化教学的内涵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突显其育人和奠基作用,情境教学法内涵丰富,即在教学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场景,引发学生特定态度体验,助力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其心理机能发展。新课改教学任务群和项目化学习理念的倡导下,对情境化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实施中,教师须持续落实教学要求,依循大语文和大单元理念,从单元核心问题链构建完整情境,使其贯穿课堂全程,有效启发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及审美情趣,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策略

(一)巧设情境任务,营造学习环境

情境任务的巧妙设置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情境任务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知识与实际情境的割裂,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知知识的应用和价值。教学《背影》这一课时,教学之初,教师播放一段父亲送别孩子的视频,营造出离别的氛围。接着,教师提出情境任务,让学生假设自己即将远行,父亲来送别,写下此刻的心情。随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大家对比文中作者的情感。在阅读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文中父亲的背影,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传递深厚情感的。最后,让学生回忆与父亲相处的难忘瞬间,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通过这样的情境任务,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的场景,更能深刻体会父子情,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这种情境化的体验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记忆和生活经验,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父子间深厚的情感,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情感的参与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感知和共情能力。这样的情境任务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情境中自由发挥,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强小组合作,激发思维碰撞

小组合作在项目式学习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小组合作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共同建构知识来促进个体的发展。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展示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初步的印象。然后提出问题,如“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接着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探究任务,如有的小组负责研究园林的布局,有的小组负责探究园林的建筑风格,有的小组关注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分析讨论。之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互相补充和质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总结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小组合作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积极的互赖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种多元的交流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关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求解决方案。在教授《白杨礼赞》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如“白杨为什么值得礼赞?它有哪些不平凡的品质?”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精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和批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形成小组观点。接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赞美白杨的深刻内涵。最后,让学生仿照这种象征手法,描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表达特定的情感。这类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象征手法、写作技巧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驱动性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

(四)融入生活教育,发现身边的语文

将生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学习《中国石拱桥》后,教师先组织学生回顾课文中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建造工艺。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桥梁,记录其形状、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特点,并与课文中的石拱桥进行对比。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身边桥梁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桥梁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桥梁资源。接着,让学生以“我身边的桥梁”为主题,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观察到的桥梁,通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观察和对比身边桥梁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同时这种实践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五、结语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情境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成果斐然,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需精心构建完整程序。首先,明确项目主题,如“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围绕此设定具体情境与任务。接着,规划实施步骤,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指导。同时,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情境呈现,引入多样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程序,提升效率,为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素养的锻炼注入更多活力,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刚.项目式学习:文化散文的情境化教学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下半月),2024(5):13-15.

[2]范富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策略[J].电脑校园,2023:1662-1663.

[3]李红梅,杨天才."情境化"微项目式课堂探究——以"全反射"教学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2023,30(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