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双减”环境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张海霞

江苏省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在全面实施“双减”和课后延时服务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后,备课时除了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还应该重点思考作业设计。“双减”政策的实施,作业首先受到了影响。“作业”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双减政策;策略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1.有利于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

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期间,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学习知识,如果在课后没有及时巩固知识点,就会很容易被遗忘。课后作业就是一种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上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通过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解题思路,强化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

2.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持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已经由教师单向传播知识,转向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这对小学数学开展教学活动而言,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同时,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略显不足,造成了师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通过课后作业设计的方式,与学生产生进一步的联系。例如,在作业设计中加入一些有引导性的“温馨提醒”、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使用较为关心、关切的语言,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有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策略

1.设计趣味作业

小学时期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很难集中注意力,尤其是数学知识枯燥、抽象,要想让学生可以记住精神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就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老师就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着手,为学生设计趣味性作业,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数学作业,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巩固知识。

例如,在布置《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作业时,老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小松鼠打电话邀请小兔子到自己家里一起吃饭,小松鼠说他家的门牌号是86。等小兔子到小区里才发现门牌号都是以乘法的方式表现的,你们可以帮小兔子找到小松鼠家吗?再比如,老师可以设计“猴子闯关”老虎接龙等游戏作业。通过设计趣味性作业,能够改变传统单一的作业形式,在故事中融合计算题,能够提高学生做题的兴趣,减少学生的排斥感,同时,为了完成故事中的任务,学生就会更加用心的完成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编排内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承担着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辅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编排内容,通过作业设计形式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的完成作业,并从中有所收获。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时,除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情之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规律及成长环境等因素。通过多种元素的融合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千克和克”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千克和克是质量的常用计量单位,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其充足。教师可在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提问,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多少克?通过这一直观的问题,让学生对后续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并在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大概是1千克和一克的物体。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会更加充足,学生也可形成相应的量感。

3.加强作业练习设计的生活化

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所以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差,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说,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所讲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那么也会让学生在对问题的理解上变得更加困难,并很难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针对此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练习内容的设计时,必须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对于一些偏离了学生实际生活的题目和内容,教师积极运用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进行修改,将生活案例有效融入到数学课堂练习中。

例如,在学习完“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点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如,小明每天上学都是8点离开家门,每天到达学校的时间都是8:20 ,那么小明每天花费在上学路上的时间是多少?这是最能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学生也都能够轻松理解,所以在进行作业练习时也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4.设计体现层次的数学作业

“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因每位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因此个体之间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此教师在优化设计数学作业时,也应注重因材施教,通过设计梯度型的数学作业,有效满足各阶层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吃得饱”,进而树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优化设计数学作业时,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为其设计拓展型的作业;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为其设计基础拔高类的作业;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为其设计结合教材的基础类作业,以此让各阶层学生均能有所获益。

例如,教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程内容时,就可以设计体现层次的数学作业,将作业设计成“自助餐”的形式,如设计基础题,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写出每道题的积与相对应的口诀“3x7=(   );口诀是(   )”等;设计高于基础题的作业,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填上合适的数“(   )x7=49、(   )x7=56、(   )x7=14”等;设计延伸拓展类的作业,提升优秀学生的数学思维,如“7x4+7=7x(   );7x8-7=7x(   )”等。通过设计此种“自助餐“形式的层次作业,不仅能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同时也能让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够得着”,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这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帮助。

结语

总之,“双减”教育背景下优化设计小学数学作业,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来精心设计丰富多样化的数学作业,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学习,让学生具有多种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从而有效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荣雄.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读写算:教师版,2017(36):126.

[2]畅萨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