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室内车内污染控制》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刘启林 雷燕
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室内车内污染控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肩负着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本课程立足专业特色,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关键词:室内车内污染控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学生高度参与;实践案例
在直面全球治理体系深度重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打好思想文化主动仗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专题会议上作出重要论断,强调全体专业课教师要立足学科阵地,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效应。因此,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反应”,构建起覆盖教学全要素、贯穿培养全过程的立体化育人生态圈。室内车内污染控制课程有多个可结合思政教育的点,例如:可持续绿色发展、良性、和谐理念和辩证思维、创新进取的科学素养、全局观、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等。本文以室内车内污染控制课程为载体,探讨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有机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成效、持续改进机制与未来发展思考等重要环节。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室内车内污染控制课程具有天然的环境伦理教育属性,其教学内容涉及PM2.5、VOCs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相关。课程组深入挖掘《大气污染防治法》《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等政策法规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结合“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构建起“专业理论-政策法规-工程技术-伦理责任”四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例如,在讲解车内VOCs检测技术时,引入我国汽车企业攻克“车内异味”难题的创新案例,既展现科技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优越性。教学实施中构建"三维联动"机制:课前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推送《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等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热点问题;课中采用“案例导入-技术解析-伦理思辨”的教学流程,如在讲解空气净化技术时,组织学生辩论“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培养工程伦理意识;课后安排“社区空气质量调查”等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这种“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实践体认”的渐进式育人模式,有效破解了专业教育与 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难题。
二、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有机融合
课程组建立“双维度三层次”思政资源开发机制。纵向维度上,梳理从《寂静的春天》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发展脉络;横向维度上,整合建筑、汽车、环保等行业的典型案例。通过三个递进层次实现价值升华:在知识层面,解读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能力层面,依托“某品牌汽车异味门”事件开展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在价值层面,结合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程,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特别注重将行业发展动态转化为育人素材。在讲解车载空气净化系统时,对比分析中外技术发展路径,用比亚迪“绿净系统”实现弯道超车的案例,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在建筑通风章节,引入火神山医院负压病房建设案例,展现中国速度背后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优势。这些“润物无声”的思政渗透,使学生在掌握污染控制技术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职业价值观。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成效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四环六步”教学模式:通过“导学-自学-研学-践学”四个环节,实施“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探究、技术实训、反思提升、服务实践”六个步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智能家居空气污染调控”实验模块,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体会技术应用的社会价值。建立“行业导师库”,聘请环保部门专家、车企工程师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某车型内饰材料改进方案”等真实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多维评价体系,形成“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除传统测验外,设置“政策解读报告”和“伦理决策分析”等特色考核项目,建立包含“环保意识”和“环保社会责任感”等指标的思政评价维度。问卷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课程“增强了环保使命感”,每年的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优先考虑绿色环保企业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四、持续改进机制与未来发展思考
建立“双闭环”质量保障体系:教学闭环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持续优化教学过程;育人闭环通过“认知-情感-行为”促进价值内化。定期开展思政元素更新研讨会,及时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能源汽车污染防治技术等前沿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今后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发“生态文明思想案例库”,提升思政教育的理论深度。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课程组正在探索“数字孪生+课程思政”新模式。计划构建室内外空气质量联动仿真平台,通过数据可视化直观展现污染治理成效,增强学生的生态获得感。同时加强校企协同,如与吉利、万科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程场景中锤炼严谨专注、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未来还将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空气治理案例模块,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甘于奉献及沟通交流的团队精神。
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作为打造卓越人才培育机制的战略支点,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育人体系深度融合的根本途径。室内车内污染控制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表明,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把握价值引领逻辑。通过构建“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新时代环保人应有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种教学模式为工程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环保人才探索了有效路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课程组将持续改进创新,让思政教育在污染防治的主战场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
[2] 刘洋,席剑辉.思政教育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以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3(4):101-103.
[3] 陈珊珊,卢耀斌,栾天罡. 环境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环境生态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 大学教育,2023,22:80-83.
[4] 齐再前,林妍梅.以课程思政推动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21(2):30-32.
作者简介:刘启林(1989-),男,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