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问题与对策研究
孙艳林 张龙萍
成都文理学院,成都 610401
〔摘 要〕通过调研,本研究发现社会缺乏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支持,学校未形成完备的家庭教育指导机制,教师缺乏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家长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中参与度不高等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国家还需健全法律法规,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学校还需健全家庭教育指导管理机制,完善该方面的指导内容;教师需利用好自身指导优势,扮演好多重角色;家长需转变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关键词〕小学;合作;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在大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影响着人品格与道德的形成,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期,国家对家庭教育较之前更为重视,家庭教育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我国家庭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小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作为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负有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神圣责任,但因精力、能力和条件不足,导致在落实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亟须探寻解决对策。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实际实施情况,探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问题,以问题出现的原因为依据,从法制保障、社会协同、家校协作等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1 调研概况
1.1 调研目的与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解决的问题:(1)家庭教育指导的实际情况;(2)家校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认识;(3)小学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在执行家庭教育指导中遇到的困难;(4)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之策。
本次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自编《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调查(教师卷)》、《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调查(家长卷)》、《访谈提纲(学校管理者版)》;以问卷星方式向教师发放问卷,采取网上匿名调研,访谈线下面对面进行。
1.2 调查内容与观测点
根据教师的基本信息和“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认识与态度、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知识与能力的认知、教师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议”三个维度与家长的基本信息和“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情况、家长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家长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评价、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现状与建议”四个维度,设计了相应观测点(见表1、表2、表3),开发了《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调查(教师卷)》、《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调查(家长卷)》、《访谈提纲(学校管理者版)》。
2 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本研究发现目前的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在国家政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制、教师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1 教师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主体
在教师问卷中,对于“教师是否愿意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这个问题。非常愿意占39.29%,愿意占42.86%。这说明教师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愿较高,教师是联系家校协作的关键纽带,教师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方便与家长合作,有利于家长多方面认识孩子。
2.2 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现状
根据调查“家长最希望为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成员”结果显示,班主任是家长最为青睐的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占76.52%,其次是心理教师,占69.57%。班主任是除家长外掌握孩子情况较多的人,是与家长经常沟通之人,因此大部分家长会选择班主任为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样更有利于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除此之外,家长对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2.3 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现状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家校共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做好家庭教育指导,还需要完备的保障机制为其护航。笔者就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建设向学校的管理者进行访谈,在访谈中,管理人员A2老师表示:我们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对象是家长,主要开展途径是期中期末家长会,指导主体以班主任为主,心理教师为辅,每次开展活动都会有专门的流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因此指导内容不全面。
在询问到学校有无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资金,有无考评制度。管理者A1、A2老师均表示未设立专门的资金。而在对老师进行访谈时,B1老师谈到,作为班主任,工作繁忙,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自身发展、指导家长,因此更希望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的保障工作,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提高工作积极性。
3 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研究
小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至今,已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效,家校双方都收获颇多,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 政府应加强财政支持与专业人员培养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指导是公共教育服务的一部分,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1]。根据调查可知,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还缺乏成熟的指导机制。因此,政府还需建立成熟的指导机制,设置专门指导机构与人员,明确其具体职能,才能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实施到位。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家长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加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本身具有的强专业性,许多工作仅依靠学校教师队伍和内部资源在短时间内较难实现有所为[2]。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在大学开设家庭教育相关专业[3]。教育部要求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当地的教育部门却并未给与资金支持,而学校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导致教师缺乏该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再加上教师工作压力大,学校未建设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由此,加大了指导工作的难度。只有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规范家庭教育指导程序,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才能科学的、高效的开展。
3.2 学校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通过调查发现,直到现在,学校的工作重心仍旧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学校没有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流程,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和开展缺乏计划性。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分管领导和家委会这些有利的保障,但均未合理利用,反而被搁置在一旁。因此,学校需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机制,推动家庭教育向前发展。
首先,学校需完善家庭教育指导运行机制。学校应单独建立一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部门,由校长、教导处,家委会主导,进行监督,有经验的教师与家长从旁协助。由该部门制定指导原则、内容等条款,家委会在每次指导后收集家长反馈,与部门成员交流本次指导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查漏补缺。
其次,学校需完善培训与激励机制。学校需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学习资料,填补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方面的空缺;学校需与社会机构合作,引进专业人员,定期对家长和教师进行线上线下培训;学校还需设立考评激励机制,设置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资金,定期对参与人员进行考评,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学校需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针对不同家庭类型,给予不同指导内容。针对不同子女数目的家庭类型,学校可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 教师利用自身优势,扮演好多重角色
教师是连接家校沟通的纽带,家校协作还需教师助力,这就要教师扮演好多重角色,认识到自身职责。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中,首先,教师应做好管理者角色。在教师管理的年级中,教师需了解家长与孩子的基本信息,收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对策。其次,教师需做好组织者角色。教师是家校共育路途上的促进者,应当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与沟通,使家庭教育指导收益最大化。再次,教师需做好学习者角色,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教师由于缺乏系统性知识,因此还需不断学习。最后,教师还需做好指导者角色。教师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力军,不能因精力与时间安排不合理而缺席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而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明细其职责,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家长,这样,才会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3.4 转变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Miller(1988)认为家长教育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儿童发展的内涵的理解,二是对儿童如何发展的理解[4]。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家校应加强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诉求。另一方面,家长还需不断学习外界的新知识,跟上孩子的步伐,提升家庭教育能力。陈鹤琴指出父母需要掌握科学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方法[5]。从调查数据来看,66.09%的家长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久而久之,与孩子的生疏感渐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保持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成为了首要任务。在与孩子沟通中,双方要保持平等地位,不能用家长权威来压制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4 结束语
小学是孩子品格成长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影响着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小学生全面发展不仅社会的支持,学校教育栽培,而且也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的支撑,家校社协同育人,共促孩子全面发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理念、方式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部分家长又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导致家庭教育问题频出不穷,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组织,有责任与义务为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协助家长处理好家庭事务,共促孩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中心.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3.
[2]边玉芳,袁柯曼,张馨宇. 我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基于我国9个省(市)的调查结果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 (12): 22-27+78.
[3]沙巍. 小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郑州大学, 2021.
[4]Miller,S.a.Parentsabout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Children Development [J].1988:259-285.
[5]陈鹤琴.家庭教育 第2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