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企业合作创新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张浩
天津天狮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本文围绕天津天狮学院和青少年科技科普相关企业及平台创新的现状,开展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以及科普平台合作模式下学生食品安全创新机制研究,寻求提升高等院校食安科普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途径[1],构建高校与中小学以及科普平台合作创新的合作模式,将青少年食品安全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工作发展紧密融合,建立一种长效的合作创新机制,从而有效解决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食品安全科普;创新能力;青少年科创团队
“食品安全、免疫基石”在疫情期的食品安全更为重要。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促进食品药品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多管齐下、内外并举, 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3],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工作中来,为保卫自己的健康,为保卫大家的幸福生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显其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员、守护者、受益人。x
1 高校企业合作创新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食品安全教育最早由美国提出,所以美国将其认定为:以食品从业人员和易感食源性疾病的人群(如:儿童、青少年)等为对象,通过研发课程和教材,开发食品安全预防技术,让学生了解“从农田到餐桌”以及“从食品加工到消费”各环节中的科学知识,提升受教育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卫生行为、食品营养常识等,改善不良卫生习惯、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4]。
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食品安全的生产与监管也提出新的挑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食品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出台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政策,如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工作指导意见、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17修订)、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017修订)、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试行)、食品快速检测方法评价技术规范、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等,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19年3·15晚会主题为“信用让消费更放心”,校园周边及校园内食品安全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占了较大一部分比例。未成年人在中学这个广泛接受各类文化知识与培养健康行为态度的关键时期没有接受规范系统的食品安全教育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缺乏必要的常识和辨别能力。生活中家长“包办”,致使学生相关生活常识不足;社会中对青少年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宣传及相应的保障手段匮乏,导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识别伪劣、变质食品能力弱,营养不均衡问题突出[5]。
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是释放食品安全“正能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本项目致力于面向青少年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推广目的,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以食品安全科普图画、微信平台、进入食品企业参观等方式,深化青少年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理解,使每名学生都成为一个监督者[6],从而有效发挥食品安全科普正能量,实现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带动一个社区的效果。
2 高校企业合作创新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后备力量和希望,科学技术的普及则决定着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对科技知识掌握得越深入,国家发展越能得到更多支持。因此,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培养他们科学思考的精神,引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要让青少年们参与进去,引导他们亲身参与,帮助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兴趣,达到科普教育的效果。深度推进青少年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工作有利于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
3 高校企业合作创新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研究目标
针对青少年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以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案例为核心,筛选校园内和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案例5-10个,解析青少年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提高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度,增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理念。深入5-10个食品生产加工或餐饮经营单位,了解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安全食品生产的相关知识。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辨别行为,提升学生食品安全素养和生活品质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均衡的饮食行为习惯。
4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4.1 创新机制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校园内外食品安全案例的分析;食品包装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依据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保健食品等食品包装的相关规定。;筛选校园及其周边食品安全案例,根据餐饮、食品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依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要求,进行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内容设计;疫情期如何合理膳食。;饮料能多喝吗:介绍饮料的构成和多喝的危害;食品添加剂知多少:介绍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过量添加的危害;不吃腐败过期的食品:介绍微生物和环境对食物腐败的影响,养成吃新鲜食物的好习惯;农药残留知多少:介绍农药残留的危害和如何清洗蔬菜水果;美味汉堡的制作:介绍制作过程及原料控制。
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推广: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和三十五中学校刊发表食品安全知识、开展社团活动(食品安全知识讲解+实验技能)、实地参考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微平台活动及“我的健康我做主”、“疫情期食品安全知识”等互动活动。
4.2 主要研究方法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走访相关中小学调研等方式收集信息,并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学术交流等抓手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校园内及周边食品中筛选青少年消费量大、食品安全风险大的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规避案例分析中产品的具体信息。典型食品标签宣传折页制作,深入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饮经营单位近距离了解食品生产过程,微信共享平台建设。
5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创新实践成效
5.1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素材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长效运行机制,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性的引入行业协会进行辅助,探索建立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的融合共建机制等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条“专业服务社会,提升学生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道路。形成“社会服务为先导,甄别需求为核心,反哺教学为根本”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
5.2 校企合作催生了丰硕的学生创新成果
结合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创新性的建设了三个校地平台,三个平台有机结合、良性循环。与天津市河北区教育局建立了监管-食育平台;与天津市河北区科协建立食安公益科普平台;依托食品工程学院农业农村部科普工作站与天津市电视台科教频道《生活黑科技》栏目组合作建立媒体大众营养科普平台。
食品工程学院下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食品安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总会有社会人士咨询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青少年食育教育问题。因此,食品工程学院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试点,尝试通过面向社会开展青少年食育教育工作,形成“学生作为主体、专业教师领衔、社团作为依托”的运作模式。
通过校院党组织对校地合作工作的指导和分析,总结出三大驱动力,才使得校地合作成功开启,并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食品人关心青少年舌尖上安全的爱心力。教师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保障国家青少年健康成长,让家长安心、学校放心。
第二、教师学生服务社会的志愿力。从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志愿服务。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感,使得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
第三、教师专业的创新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更应该到行业、社会中去实习、去实践。学生们参加社会服务的活动,是给他们这样一个平台,提升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一种科学性、严谨性、认识性。专业老师没有脱离社会搞研究,这种就是真正的专业知识转化生产力,就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一种支持。
校地合作是合理挖掘对接我市高校食品专业资源,为河北区教育系统多方位食品安全管理协作平台的建设助力护航。以食品安全为抓手,积极拓展食品安全管理思路,有效拓展食育教育,以区-校合作为路径,共同构建河北区教育系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对河北区教育系统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服务,使其整体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得到专业保障。教育系统专业监管人员会接受长期的食品安全专业培训,逐步由一个“行政型监管者”变成“专家型监管者
6 结束语
针对青少年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以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案例为核心,筛选校园内和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案例5-10个,解析青少年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提高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度,增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理念深入5-10个食品生产加工或餐饮经营单位,了解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安全食品生产的相关知识。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辨别行为,提升学生食品安全素养和生活品质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均衡的饮食行为习惯。
本活动致力于在疫情期面向青少年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推广目的,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以食品安全科普图画、微信平台、进入食品企业参观等方式,深化青少年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理解,使每名学生都成为一个监督者[7],从而有效发挥食品安全科普正能量,实现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带动一个社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丽. 高校食品安全教育必要性研究与路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 邵亭亭,浦如强,刘勺华.高职院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J].食品安全导刊,2017(06):28-30.DOI:10.16043/j.cnki.cfs.2017.06.015.
[3] 崔庆梅.新时期中学食品安全与教育发展——评《中学生食品安全知识读本》[J].中国酿造,2021,40(09):231.
[4] 夏学超,王晶.高职院校开展食品安全素质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86-188.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14.01.059.
[5] 古丽巴哈尔·肉扎洪.食品安全问题及检测发展趋势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9(06):103.DOI:10.16043/j.cnki.cfs.2019.06.078.
[6] 熊培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07):175-176.
[7] 李磊,周昇昇.中国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现状分析[J].食品工业,2011,32(1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