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指向下大单元课题课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吕政超

东阳市南市街道大联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以核心素养指向下部编本九上第一单元的大单元课题课教学实践探索为主题,旨在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剖析,探讨如何在课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要素,并强调其在课题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本九上第一单元;大单元课题课;教学实践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与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包括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部编本九上第一单元的大单元课题课教学实践探索,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具备核心素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求。

二、大单元课题课的教学理念

1. 整体性思维:整合单元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在核心素养指向下,部编本九上第一单元的大单元课题课教学实践探索中,整体性思维的运用至关重要。明确单元主题是整合单元内容的关键。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提炼出单元主题,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部编本九上第一单元中,单元主题可以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根据单元主题,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 实践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与探究

在核心素养指向下的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大单元课题课教学实践中,坚持实践性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教授《沁园春·雪》一课时,以“雪”为线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雪相关的经历,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同时,还将课题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课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课文的解析上,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雪》一课时,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段落到整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诗词的意境。在作业的布置上,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课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雪》一课时,布置了以“雪”为主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境创设:营造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核心素养指向下的部编本九上第一单元大单元课题课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授九上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诗歌题材,如田园诗、咏物诗等,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情境创设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实物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如《滕王阁序》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滕王阁的图片、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滕王阁的历史场景中,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大单元课题课的教学设计

1. 确定大概念:提炼单元核心,搭建知识框架

过程性评价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大概念。在这一步,教师需要从课程的整体目标出发,提炼出具有概括性和引领性的概念。在部编本九上第一单元中,可以将核心概念提炼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涵盖了单元内的各个知识点,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通过这一核心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构建和谐共生的关系。接下来,要搭建知识框架。知识框架是核心概念的具体化,它将单元内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与核心概念的关联。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概念,可以构建如下的知识框架:介绍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其合理利用;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原则和实践;探讨人类如何采取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制定大任务:围绕单元主题,设定探究任务

大任务的制定是过程性评价的关键步骤。大任务应当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要能够明确地反映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制定大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制定大任务:分析单元主题。对部编本九上第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制定大任务提供依据;确定探究任务。这些任务需要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整合资源。为了确保大任务的顺利完成,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力量。

3. 家校社共育:三方通力协作,助课题课实施

家校社共育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参与,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支持环境。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与家长和社会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也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指导。例如,协助学校组织实践活动、提供家庭资源等。通过参与课题课,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资源整合。学校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例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素养;共同制定评价标准。通过家校社共育,可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到在核心素养指向下的课题课教学中,大单元课题课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润林. 非遗视野下高中美术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23.

[2]陈阳. 初中美术传统文化大单元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D]. 西南大学, 2023.

[3]熊祎阳. 基于“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D]. 南宁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