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元宇宙时代儿童文学教学中的主体身份建构研究

作者

蔡治华

四川瀚墨学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6

一、元宇宙时代儿童文学教学的变革特征

1.1 沉浸式教学场景的构建

元宇宙借助VR、AR 等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打破,将儿童文学的教学场景置身于逼真的教学情境当中。例如,在学习《爱丽斯梦游仙境》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元宇宙世界构建一个地下世界的奇异场景,学生佩戴 VR 设备,置身于兔子的世界中,参加到疯茶会中,同故事中的主人公展开对话,通过沉浸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1.2 互动模式的多元化

元宇宙中可以多人线上协作、实时互动,摆脱传统儿童文学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跟不同老师、其他同学进行文学创作、角色扮演等。例如,在一个元宇宙的儿童文学教学平台,学生可以组队创作一个童话故事,用虚拟形象演绎童话故事,在互动中提高对儿童文学创作的了解。

1.3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与个性化

元宇宙中蕴藏着庞大的电子资源,儿童文学教学中的资源不限于纸质资源,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例如,对于喜爱科幻的儿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些改编后的科幻儿童故事,在元宇宙技术下改编,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二、元宇宙时代儿童文学教学中学生的身份建构

2.1 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

普通的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在元宇宙教学中,学生以虚拟的身份进入虚拟的文学场景,成为主人公,比如,《绿野仙踪》的元宇宙教学中,学生以虚拟的主人公身份与多萝西一起冒险,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力。

2.2 多重虚拟身份的体验与认知发展

元宇宙能够让学生拥有多个角色进行不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儿童文学教学在进行角色表演时,今天可能是扮演勇敢的骑士,明天就扮演善良的公主,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感受角色不同行为和情感的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共情能力。例如,学生在扮演《夏洛的网》时,扮演了小猪威尔伯、蜘蛛夏洛等,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理解了他人行为和情感,更好地体会故事主题。

2.3 数字自我认同的形成

在元宇宙中,学生作为一个虚拟人,其虚拟身份与行为是他的数字自我,随着在儿童文学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学生会对自己的数字形象产生认同。学生通过参加元宇宙文学创作比赛获得肯定,会对自己的数字创作能力产生一定自信,进而影响其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认知并产生积极认同感。

三、元宇宙时代儿童文学教学中教师的身份建构

3.1 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元宇宙时代教师再也不是唯一的资源,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以及拥有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例如,教师可以在元宇宙儿童文学阅读课中带领学生探索虚拟图书馆,引导学生对准合适的文学作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教师设置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2 教学场景设计师与技术协调者

设计虚拟场景是教师开展元宇宙教学所需要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通过元宇宙平台来创设虚拟场景,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教师应协调技术设备的使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在《西游记》主题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花果山、火焰山等虚拟场景,让学生可以进入场景中学习并发生互动。

3.3 跨学科知识整合者

元宇宙儿童文学教学涉及文学、计算机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应具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例如,在讲解涉及科幻内容的儿童文学时,教师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给学生解释儿童文学中涉及的科幻内容,或者让学生绘画、编程再现文学中的场景、情节,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

四、元宇宙时代儿童文学教学主体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

4.1 技术环境的支持程度

元宇宙技术的成熟度与稳定性构成了教学主体身份建构的物质基础。高质量的 VR 设备能通过 360 度全景画面与空间音频,可使文学文本具象化,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扮演故事角色,通过虚拟身体的互动(如触摸虚拟书页、与 NPC 对话)完成“文学角色—学习者”的身份融合。同时,功能完备的教学平台(如支持实时批注、角色换装、剧情分支选择的元宇宙阅读空间),可允许师生自定义虚拟形象,以作家、童话人物等身份展开创作对话,加速身份重构。反之,技术设备的延迟卡顿会割裂教学连贯性,一旦技术设备存在模糊等问题,就会影响教学体验,阻碍主体的身份建构。

4.2 教学活动的设计合理性

元宇宙的强交互性需通过科学的活动设计转化为身份建构动力。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游戏化叙事任务可显著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设计“童话解谜大赛”,要求学生分组穿越虚拟童话世界,通过分析《格林童话》的文本线索解锁关卡,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文学侦探”“谜题设计师”等角色身份。小组协作创作活动更能放大元宇宙的社交优势,教师可搭建“虚拟文学工坊”,让学生以数字分身组队改编《小王子》,通过虚拟白板共同绘制分镜、操控角色演出,在创意碰撞与责任分工中,逐步确立“编剧”“插画师”“导演”等专业身份。反之,若活动设计仅将元宇宙作为“电子翻书器”或“单向展示屏”,如简单播放文学动画,缺乏互动环节与目标导向,学生容易陷入被动观看状态,难以触发身份建构的内在动机;而过度复杂的技术操作要求,也会使学生因挫败感丧失参与热情,导致身份建构停留在表层。

4.3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通过深层认知框架塑造元宇宙中的身份建构路径。在儿童文学领域,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元宇宙中参与协作式文学创作,例如中国学生常以“班级文学社”为单位,共同续写《西游记》的平行故事,在共享虚拟空间中通过实时批注、角色接力等方式,强化“集体创作者”身份认同;教师也更可能扮演“协调者”角色,引导学生在共识框架内创新。而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如欧美儿童,可能更热衷于独立创作个性化文学作品,在元宇宙中搭建专属“作家工作室”,自由定制角色、场景与叙事逻辑,将自我表达置于首位。文化价值观还影响师生互动模式:东方文化中的“师道尊严”可能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仍保持对教师的权威期待,而西方的平等文化则鼓励师生以“文学伙伴”身份展开辩论。此外,文化禁忌与偏好直接作用于身份选择,例如部分文化对恐怖题材的排斥,会限制学生在元宇宙中尝试哥特式文学创作的身份探索。

结语

元宇宙时代为儿童文学教学主体身份建构带来新挑战与机遇:儿童从受众转为参与主体,通过多重虚拟身份体验实现认知发展与数字自我认同;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引导者、情境设计者与学科整合者。技术环境、教学活动、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身份建构效果。未来,随着元宇宙技术成熟,主体身份建构将更趋多元。探究其规律对深化教学改革具重要意义,同时需警惕虚拟身份隐私泄露、学生沉迷等风险,以保障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 陆宇雯 . 传统文化与想象力的碰撞——葛冰与他的奇幻故事 [J]. 中文自修 ,2025,(10):17-19.

作者简介:蔡治华(1993.1-),男,汉族,四川宜宾人,编辑,研究方向: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