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李展学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沙浦中心小学,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有序提问创设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创设情境,通过合作交流创设情境,培养出大量核心素养高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数学;情景;创设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新知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往往是枯燥、烦琐的。这时,教师如果能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还觉中趣味盎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目的。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创设情境呢?
一、通过有序提问创设情境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的有序性,设置有一定层次、排列有序的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扣,使学生在破解初始问题后,有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力求解开全部问题。如,在“分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讲台前放着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杂乱地摆放着3种食品(果冻、酸奶、饼干)、3种玩具(布娃娃、电动汽车、变形金刚)、3种学习用品(练习本、铅笔、橡皮)和3种日常用品(纸巾、洗发水、杯子),旁边放着4张小桌子,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喜欢吗?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大家觉得这些物品摆放得怎么样?”(学生发言)“好多同学都说这些物品摆得很乱,那么你们能不能帮帮忙,把这些物品(食品、玩具、学习用品、日常用品)分一分、摆一摆,使他们看起来既整齐又美观?”再请几个学生上台动手分、摆这些物品,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观察他们分、议论他们摆得好不好,摆完后教师接着问:“请你们自己讲述一下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他们摆放得好不好”(其他学生评一评)“在这些物品的摆放上,你发现了什么?也就是把什么样的东西摆在一起?”“把一样的东西摆在一起就是分类。”(教师板书:分类)
通过这一系列的、有序的提问,不仅将学生的思维向课题目标层层推进,自觉探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通过直观操作创设情境
智力技能的形成是由感知动作开始的,活动、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主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各自在课前已准备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先参照教材中提供的方法做如下实验:在空圆锥中装上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观察倒几次正好装满,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提出问题:倒3次正好倒满,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从而深刻地理解、掌握“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一”,即:V=sh,接着,再让学生互相交换圆柱或圆锥(让圆锥和圆柱不再等底等高)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计算公式中的关键词“等底等高”的意思,而且总结了圆锥体积不等于三分之一圆柱体积的几种情况,如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也不等高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通过合作交流创设情境
新课程倡导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和谐的合作情境中,围绕探索的问题,积极进行交流合作,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例如在分类这一课中,当学生走进创设的情境,发现桌上的物品摆得很乱,产生动手分类的欲望时,教师因势利导:“那么你们能不能帮帮忙,把这些物品分一分、摆一摆,使他们看起来既整齐又美观?”然后先请五位学生上台动手分、摆这些物品,随后引出分类的知识。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分类,其实分类还有一定技巧呢,想不想试一试?”“请把桌子下装学具的袋子拿出来,小组同学合作,把袋子里的这些学具分类摆放好,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人找小棒、有人找三角形、有人找圆形、有人找正方形、有人找五角星;有的小组先商量好哪个杯子放哪种学具就都对号入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有的小组按照颜色的不同分为四类,有的小组按形状的不同分成五类等等。就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分类的过程中,在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思维探索分类的方法,最终自主形成分类的思路。
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进而使教师顺利实现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03期.
[2]王文娟,郭彬等.创设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年12.
[3]覃小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五策略,小学数学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