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初中美术美育教学

作者

张馨月

长岭一中 131500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美术美育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使命。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初中美术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通过美术创作,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探索如何巧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初中美术美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初中美术;美育教学

地方文化资源是地域历史与民俗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初中美术美育教学中,巧妙地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地方特色建筑、民间工艺、传统艺术等融入美术课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一、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丰富美术课堂内容

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是深化美术教育内涵、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地方特色文化,作为地域历史与民俗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引入美术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还能极大地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内涵。通过接触和学习地方特色文化,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创造力。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进而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1】。

在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造型的表现力》一课的教学中。以某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建筑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安排一次实地参观活动,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古建筑的精妙之处。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的结构布局、线条运用以及色彩搭配等造型元素,鼓励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这些元素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回到课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受,并引导他们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尝试用画笔记录下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将古建筑的韵味和风采定格在画布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造型的表现力》一课的理解,还亲身体验了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实现了美术知识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二、结合地方民间工艺,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地方民间工艺作为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工艺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民间工艺,他们能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湛与美妙,从而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民间工艺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时代气息的作品【2】。

在《设计·应用》板块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当地的民间剪纸艺术引入课堂,设计一堂以“剪纸艺术与生活”为主题的生动课程。课程伊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技法,通过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和讲述剪纸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剪纸技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观念,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剪纸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尝试运用不同的纸张、色彩和图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剪纸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深刻体会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实现了美术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三、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

地方美术资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往往与多学科知识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元素。通过跨学科教学活动,将这些地方美术资源与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从美术的角度欣赏和理解地方美术资源的艺术价值,还能通过历史、地理、文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在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教师可以结合《色彩的表现力》一课,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展开深度合作,精心策划一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活动伊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进行实地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品中的色彩运用,从古代壁画到近代雕塑,从陶瓷器皿到传统服饰,让学生亲身感受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特色。同时,教师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为学生讲解色彩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如色彩如何反映地域特色、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等。回到课堂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色彩画。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参观所得与课堂所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色彩描绘出对地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地方美术资源的魅力,还促进了他们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美术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巧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初中美术美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美术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美术创作,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为初中美术美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传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甘典鹭.项目式学习下的初中美术跨学科教学实践与反思——以“三街两巷·探寻城市文脉”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4,(19):170-172.

[2]路英杰.临清地方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聊城大学,2022.DOI:10.27214/d.cnki.glcsu.2022.00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