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员密集场所紧急疏散路径规划研究

作者

蔡圣艳

广德市消防救援局 242200

摘要:人员密集场所的紧急疏散是一项关乎公共安全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确保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是防止悲剧发生的关键。本文基于人员密集场所疏散路径规划的实际需求,探讨了优化疏散路径的三大对策:采用智能化疏散规划系统、优化建筑设计以及加强应急演练与群众安全教育。通过分析当前疏散路径规划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智能化技术、大数据分析和建筑设计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强调了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对提高疏散效率的重要性。最后,本文指出,采用这些优化对策可以显著提高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效率,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人员伤亡风险,从而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员密集场所;紧急疏散;路径规划;智能化系统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员密集场所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商场、车站、体育馆等场所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也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发生火灾、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时,如何保障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是确保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疏散路径规划方式在面临复杂的环境和大量人员的情况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疏散效率低下,容易发生人员拥堵、踩踏等灾难性事件。因此,提升疏散路径规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人员密集场所的紧急疏散路径规划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前疏散路径规划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为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

(一)人员流动性强

人员密集场所通常指的是人群聚集较为频繁的场所,如商场、车站、电影院等。这些地方在高峰时期会有大量人群流动,人员的流动方向和密度会随时间、活动类型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波动[1]。人流的动态变化使得疏散规划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应对不同的突发情况。

(二)空间布局复杂

人员密集场所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在多层或多功能建筑中。各种功能区域的分布、出入口的位置、楼层之间的联系等因素直接影响疏散的效率和安全性。对于这些复杂的空间布局,疏散路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人群的流动特点和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例如,狭窄的楼梯或过小的门口会限制人员的流动,而没有合理标示的疏散路线会增加人群的迷失风险[2]。

(三)安全隐患多

人员密集场所的高人流密度使得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隐患尤为突出。例如,火灾、爆炸或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发生意外,迅速有效的疏散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人群的密集性,疏散过程中容易发生踩踏、推搡等事故,甚至导致出口阻塞,增加疏散难度。

二、人员密集场所疏散路径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疏散路径设计不合理

目前许多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路径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方面,建筑的设计往往考虑不到不同紧急情况下人流的变化,很多疏散通道较为狭窄或位置不当,导致高峰时段人群的疏散速度极慢,甚至发生阻塞现象。另一方面,一些设计缺乏对疏散时应急条件的充分评估,常常未能充分预见到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人员流动状况,导致设计出的疏散路径不具备有效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此外,部分人员密集场所的出口数量不够,或者距离较远,使得人群疏散时无法快速到达安全区域,增加了疏散难度[3]。

(二)疏散策略缺乏智能化与实时性

传统的疏散策略往往基于固定的预设路线,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传统的疏散方案很难实时调整和优化,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如火灾、爆炸等)人群无法迅速找到最佳疏散路径。现代技术的应用,如人流监控、传感器、人工智能等,能帮助实时分析人群密度、事故地点等因素,并动态调整疏散路线。然而,目前许多场所的疏散规划依旧依赖人工指引或传统的标识系统,缺乏对人群流动和风险的实时监控与反应机制。

(三)疏散演练与培训不充分

尽管许多人员密集场所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但演练的内容和质量往往不够完善,难以应对真实紧急情况。现有的疏散演练大多为单一场景模拟,缺少复杂情况下的应急应对训练,无法有效检测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同时,工作人员的培训也往往忽略了多样化的疏散情况,导致在实际疏散过程中无法快速有效地引导人群。更为重要的是,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知识普及程度不高,许多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容易陷入恐慌,不知道如何快速找到安全出口。

三、人员密集场所疏散路径规划的优化对策

(一)采用智能化疏散规划系统

智能化疏散规划系统是提高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疏散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场所内的人流信息,并根据实时状况调整疏散路径,从而大幅度提升疏散效率和安全性。这些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人群密度,识别瓶颈区域,自动更新疏散指引,以避免出现拥堵和危险区域。

(二)优化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在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性和疏散效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建筑布局不仅能确保疏散路径的畅通无阻,还能为疏散过程中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到疏散通道的数量、宽度、标识清晰度等因素,以避免发生交通瓶颈或混乱局面。首先,建筑物应设计足够数量的出口和多条疏散通道,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垂直通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员流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其次,疏散通道的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避免设计过于狭窄或单一的出口,确保大量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有序地撤离。除此之外,建筑物内应设置清晰的疏散标识和紧急照明设施,确保在断电等极端情况下,人员依然能够准确找到疏散路径。

(三)加强应急演练与群众安全教育

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是保障人员密集场所疏散路径规划有效性的基础。即使拥有先进的疏散系统和优化的建筑设计,若疏散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仍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尤其是面对不同灾害情景下的疏散演练,能极大提高人员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演练应涵盖各种突发情况,如火灾、地震、恐怖袭击等,确保每个人员都能熟练掌握疏散流程,避免慌乱和混乱。

总结

人员密集场所的紧急疏散路径规划优化对于提高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的三大优化对策——采用智能化疏散规划系统、优化建筑设计和加强应急演练与群众安全教育——从不同角度切入,针对疏散路径规划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智能化系统通过实时监控与大数据分析优化疏散路径,提高了疏散效率和灵活性;优化建筑设计通过合理配置通道与出口,确保人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疏散;而加强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则提升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疏散意识,确保了疏散过程的有序进行。尽管这些优化措施在提升疏散效率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公共安全管理理念的更新,人员密集场所的紧急疏散路径规划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成连华,李楠,李树刚,等.基于组合赋权-集对分析法的城市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3, 23(36):15745-15751.

[2] 成连华,李楠,李树刚.基于DEMATEL-ISM-MICMAC的城市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因素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3, 45(5):668-674.

[3] 刘志岗.关于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思考[J].今日消防, 2023, 8(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