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赛促学、以赛育才技能大赛推动职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丽华

阿拉善盟就业服务中心 750306

引言:

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着多重职能,包括公共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农牧民转移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城乡劳动者的各类(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名师带徒工作室的建设等。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传统就业模式面临挑战,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探索人才培育新模式,成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动高质量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提出优化策略,为构建产教融合、人岗匹配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实践借鉴。

一、技能大赛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技术人才培育的创新载体

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模式,为劳动者搭建了技能提升的重要平台。在备赛过程中,参赛者需要系统学习行业前沿技术和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竞赛过程中,选手通过实战演练,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重提升。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劳动者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能大赛中,选手需要掌握自动化控制、机器人编程、智能生产线运维等核心技术。通过备赛和竞赛,选手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技能大赛也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了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新途径,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紧扣产业发展需求设计赛项,能够有效引导劳动者掌握行业核心技术,推动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通过技能大赛,企业可以发现优质人才,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机制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举办相关技能大赛,吸引了大量技术人才参与。赛事内容涵盖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辆工程等多个领域,不仅提升了选手的专业技能,也为企业提供了选拔人才的平台。同时,高校和职业院校根据赛事反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工匠精神传承的实践平台

技能大赛以精益求精的竞技标准,激发参赛者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在比赛过程中,选手需要反复打磨技艺、攻克技术难题,通过不断挑战自我,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这种实践体验能够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发展全过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例如,在传统手工艺技能大赛中,选手需要通过精湛的技艺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比赛过程中,选手对细节的追求、对技艺的执着,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技能大赛,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也培养了新一代劳动者的工匠精神,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基于技能大赛成就未来职场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赛项设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建立产业需求动态跟踪机制,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精准把握行业技术瓶颈和发展趋势。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赛项,吸引技术人才开展创新攻关。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当前 AI 技术在虚假信息识别、数据安全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技能大赛可设计 AI 算法优化、数据清洗技术、信息安全防护等专项赛项,通过“以赛破题”的方式,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同时,赛事设计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赛项内容,确保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深化政企协同创新就业服务模式

1. 赛题共建机制: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赛题设计,将岗位核心技能要求融入竞赛内容。通过政企合作,确保赛事考核标准与企业用人需求高度契合,使技能大赛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大赛中,企业可提供实际工作场景和技术难题作为赛题,选手在竞赛过程中展现的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其岗位适应能力。

2. 多元评审体系:组建由高校专家、企业工程师、行业协会代表构成的评审团队,从学术标准、实践应用、创新潜力等多维度综合评价选手表现。这种多元评审机制能够确保赛事评价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提升赛事公信力。同时,评审过程中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建议,也能帮助选手发现不足,明确提升方向。

3. 人才对接平台:赛后组织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和参赛选手搭建直接对接的平台。企业可根据竞赛成绩和选手表现,直接对接优秀人才,实现“以赛选才、赛用结合”。例如,在机械制造技能大赛结束后,举办专场招聘会,参赛选手可以现场展示技能成果,与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有效解决就业供需错配问题。

(三)健全长效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 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赛事成果转化,联合企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将竞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通过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实现“以赛促教、赛教融通”,使职业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例如,将技能大赛中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流程引入职业院校教学内容,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实训基地也可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2.职业认证体系:联合行业部门、协会建立技能认证制度,为获奖选手颁发权威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将赛事成果与职业认证挂钩,提升赛事认可度与人才竞争力。例如,在建筑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选手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职业认证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规范行业人才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 终身发展平台:构建“竞赛选拔-专项培训-认证提升”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比赛过程中,发现和识别技术人才,针对其特点开展专业化培训,并通过考核给予职业认证。同时,为劳动者提供持续技能提升机会,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助力其实现职业发展进阶。例如,设立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定期组织技术交流活动,为劳动者提供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平台。

结束语:

开展技能大赛,不仅是培育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有效手段。未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进一步创新技能大赛模式,提升赛事质量,为劳动者成就未来职场提供坚实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要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赛事组织、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维度,系统优化技能大赛运行机制,推动其深度融入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能。

参考文献:

[1]许建铭.基于技能大赛成就未来职场的探索与研究――以南京商业学校信息工程系技能大赛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4(7):178-180.

[2]代羽,欧阳子妍.自贡市:锤炼求职技能启航职场未来[J].中国就业,2024(11):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