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足球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作者

钱莉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幼儿园 215614

大班幼儿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其下肢力量、平衡协调能力等生理条件已初步具备参与足球活动的基础,心理层面也逐渐萌发竞争意识与团队归属感。然而,传统幼儿园足球活动多停留在 “自由玩耍”的浅层模式,缺乏基于幼儿发展规律的系统设计与可复制的实践案例,难以满足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对规则适应、任务执行及社会协作等核心能力的发展需求,亟需构建科学的活动体系填补这一空白。

一、大班幼儿小足球游戏活动的开发原则

(一)趣味性优先,降低运动门槛

结合大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通过情景创设与道具创新双重路径提升活动吸引力。例如,设计“足球小卫士”情景游戏,让幼儿通过踢球阻挡教师扮演的 “怪兽”,将动作练习融入故事线;选用彩色软质足球替代传统硬质足球,既减少运动伤害风险,又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参与兴趣;开发“足球寻宝” 游戏,要求幼儿在活动区域内寻找隐藏的足球并描述球身图案,实现运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生活化取材,衔接小学场景

围绕幼小衔接中 “环境适应”与“规则养成”核心需求,将小学日常场景元素融入游戏设计。如“足球接力赛”模拟小学排队集合流程,要求幼儿按队列顺序运球,球掉落需返回起点重新出发,在运动中渗透规则意识;结合小学课堂指令模式,设置 “听指令停球”规则——教师喊“上课”时幼儿停止运球、保持站姿,喊“下课”时方可继续运球,通过反复练习提升幼儿的专注力与指令响应能力;参照小学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设计“足球搭积木”游戏,要求小组成员协作将足球堆叠成指定形状(如金字塔、长方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梯度化设计,兼顾个体差异

依据大班幼儿动作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构建“基础层—进阶层—挑战层”三级游戏难度体系。基础层以“熟悉球性”为目标,设计“脚尖碰球”、“追球跑”等简单活动,帮助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建立信心;进阶层聚焦“基础技能”训练,开展 “直线运球”、“双人近距离传球”等活动,满足有一定基础幼儿的能力提升需求;挑战层侧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组织“3V3 迷你足球赛”“足球护送队”(需团队配合将足球护送至指定区域,躲避 “障碍物”干扰)等活动,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挑战空间,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就感。

二、大班幼儿小足球游戏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一日活动渗透 + 专项课程支撑”的实践体系

1. 一日活动渗透:碎片化时间高效利用

将足球游戏融入晨间锻炼、户外活动与过渡环节,实现“运动常态化”。晨间锻炼设计“足球障碍跑”(绕桩运球)、“足球跨栏”(跨越低矮障碍物运球)等活动,激活幼儿身体机能;户外活动创新“足球圆圈舞”形式——幼儿围圈运球,音乐停止时需原地控制足球不滚落,提升身体协调性;过渡环节(如餐前等待、离园前)开展 “足球猜猜猜”游戏(教师描述足球图案特征,幼儿猜测对应足球),利用碎片化时间强化互动与认知联结。

2. 专项课程支撑:系统化能力培养

每周设置1节30分钟“足球游戏专项课”,采用“热身—游戏—总结”三段式结构。热身环节融入“足球关节操”(如用足球辅助活动脚踝、膝关节),避免运动损伤;游戏环节依据梯度化原则设计进阶内容,例如从“沿绳运球”(借助绳子辅助控制方向)逐步过渡到“直线运球接力赛”(无辅助自主控制方向);总结环节采用 “幼儿自主表达 + 教师图示梳理”模式 —— 先让幼儿分享游戏感受与发现,再通过简笔画图示梳理游戏规则与技能要点,强化认知记忆。

(二)建立 “教师主导 + 家长协同 + 小学参与” 的三维支持机制

1.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筑牢实践基础

通过 “专题培训 + 专家指导 + 同伴研讨” 提升教师活动组织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足球专项培训(如幼儿足球动作指导、游戏安全防护);邀请幼儿体育教育专家入园开展现场指导,优化游戏设计细节;每月开展 “足球游戏观摩研讨活动”,教师分享实践案例、交流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专业成长共同体。

2. 家长教育理念引导:拓展实践场景

通过 “多元沟通 + 资源供给” 引导家长参与。利用家长会、亲子开放日等场景,解读足球活动对幼小衔接的价值;发放《家庭足球小游戏指南》,推荐 “亲子追球跑”“客厅运球绕桩”等适合家庭开展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陪伴技巧;定期收集家庭活动照片与视频,在幼儿园公众号展示,营造家园共育氛围。

3. 小学教师深度参与:强化衔接实效

邀请小学一年级教师参与游戏设计与活动实施。例如,结合小学课堂指令习惯完善 “听指令停球” 规则(如加入“起立”“举手”等小学课堂常见指令);每学期组织 1-2 次“幼小足球联谊活动”,让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混合编队开展 “迷你足球赛”,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环境与同伴,缓解入学焦虑。

(三)完善“过程跟踪 + 结果评估”的多元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动态记录发展轨迹

通过“观察记录 + 作品收集 + 视频存档”构建幼儿成长档案。例如,记录“足球搭积木”游戏中幼儿的分工协作表现、解决问题的方式;收集幼儿绘制的“足球游戏故事画”,解读其对活动的认知与感受;用视频记录幼儿运球、传球等动作的进步过程,直观反映能力发展变化。

2. 结果性评价:科学检验实践效果

每学期末开展“足球能力综合测评”,从“球性熟悉度”(如原地控球时间)、“技能掌握度”(如直线运球准确率)、“团队协作力”(如游戏中主动配合次数)三个维度设置测评指标,结合过程性评价数据形成综合评估报告,为后续游戏难度调整、内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小足球游戏的开发与实践需以“幼儿发展” 为核心,通过科学的开发原则构建活动框架,依托多元实践策略拓展实施路径,借助完善的评价体系保障效果落地。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足球活动的育人价值,促进幼儿身体素质、规则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协同发展,为其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