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与实践探索
覃小林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和宾彰泰小学 530400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核心素养涵盖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多个方面,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本文深入剖析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了把握知识本质、利用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理性总结方法等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教学中精准定位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以及深化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关键,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深入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解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涵盖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这些素养不仅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关键。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这些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起点,使他们能够不断发现数学问题,深化知识理解,并通过复杂和抽象的问题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同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猜想、困惑和探究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探究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构建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数学模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提炼,更是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固化和通用方法体系的形成。此外,发展数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运算、推理、建模和应用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中的探究精神和丰富文化,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教育的全面升华。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把握知识本质,精准定位核心素养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入剖析知识的本质,对于精准定位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数学知识的逻辑递进关系显著,每一部分的学习都是为后续更高难度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明确其本质,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找到精确的切入点。
例如,在“负数”的教学中,因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概念,以及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负数的本质在于表示数量的相反意义,是对数的概念的扩展和深化。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符号,更是对现实世界复杂数量关系的抽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思考负数的本质意义,即数量相反关系的表示。如,可以通过气温的变化、海拔的高低等具体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正负数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如“如果零上5度表示为+5,那么零下3度应该如何表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探究中逐步掌握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对负数知识本质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引导他们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思考,发展理性思维和问题意识。综上所述,把握知识本质是精准定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深入剖析教学内容,明确其本质意义,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二)利用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可以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并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知识本质。为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应精心创设以问题为核心、以情境为依托的问题情境。当新问题无法用已有认知解决时,冲突便会产生,从而促使学生利用新知来平衡这种冲突。
例如,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某班级准备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但关于选择哪个景点,同学们意见不一。为了做出合理决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来统计大家的意见。在投票结束后,教师展示了一个统计表,但故意遗漏了几个关键数据,如某个景点的票数未完全展示。此时,学生发现统计表存在不完整的问题,但由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他们试图用已有知识来填补这一空白。然而,由于关键数据的缺失,他们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这种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局限,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如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处理不完整或缺失的数据。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抛出新问题,如“如果某个景点的票数再增加一些,会对最终决策产生什么影响?”等,以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充满思维碰撞。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还能够通过不断探究和学习新知识来跳出原有知识体系,实现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三)理性总结方法,深化教学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方法是发展关键能力和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方法的总结与应用,理性看待多样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存在多种理解方式。如在探究圆柱体积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将圆柱切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来计算体积。这种方法虽然直观,但操作复杂。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圆柱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相似性,直接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V=πr²h。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方法,我们应鼓励他们进行方法的对比和总结。如提出一个具体问题:“一个底面半径为r,高为h的圆柱,其体积如何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上述两种方法求解,并对比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学生会发现,虽然切割法直观,但计算繁琐;而公式法则简洁高效,但需要理解其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盲目套用方法。如当面对一个底面为椭圆形的柱体时,学生应能判断切割法不再适用,而应尝试寻找其他方法或回归体积的基本定义进行求解。通过这样的对比和总结,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还能理解其本质差异和内在联系。这有助于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理性分析、客观判断,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同时,这种理性、联系的眼光也是研究数学所需要的客观精神,对于提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把握知识本质、利用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理性总结方法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我们应继续深化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袁欢.创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审视[J].教育论,2024(5).
[2]彭丽雅.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小学生,2024(2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