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湘西南苗族舞蹈数字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教学应用研究

作者

王茜

邵阳学院音舞蹈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作者简介:王茜,女,1991年12月,汉族,湖南省 邵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学,湖南地方民间舞。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湘西南苗族舞蹈的“活态”传承研究》

课题编号:23C0285

摘要:数字化保护是当今数字化背景下对湘西南苗族舞蹈等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包括全面采集与整理资源、建设数据库和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等。以数字化技术为教学工具,以湘西南苗族舞蹈为教学内容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推动湘西南苗族舞蹈实现活态传承,使其在新的平台和环境下焕发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和社会发展意义。

关键词:湘西南苗族舞蹈;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教学应用

一、非遗保护的“技术—教育—文化”三元模型

(一)技术、教育与文化

数字化保护作为技术基础,涉及到对文化记忆的存储以及再现。湘西南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物,它承载着苗族人民多方面的信息,如历史记忆、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在传统的传承方式中,这些记忆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和身体实践,很容易因为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异,数字化保护通过动作捕捉、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服饰、道具等非遗的物质载体和动作、音乐、仪式等非物质形态进行系统性记录、存储与再现,这既涵盖静态数据保存,也有动态场景还原,同时还可以为文化传承和教育应用提供资源基础。

教学应用起着桥梁作用,它是以非遗数字化资源为根基,借助课程设计、技术工具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培育学生文化认知、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种系统性教育实践。湘西南苗族舞蹈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能借助舞蹈动作、服饰、音乐等元素展现出来,是南苗族文化独特的标识,在教学应用里,传播湘西南苗族舞蹈的文化基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渠道,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南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增强对南苗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头,对湘西南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关键,在教学应用中,鼓励学生对南苗族舞蹈进行创新,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作为核心与目的,着重强调文化生态的传承以及适应情况,具体来讲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或者适应性语境当中,依靠人的参与以及实践,促使文化在动态演变过程里维持其社会功能、情感价值以及集体记忆,并非是进行静态保存。它不只是这三元模型里的最终目标,更是连接技术手段与教育应用的文化实践枢纽,湘西南苗族舞蹈身为苗族文化生态系统里的重要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承都和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在传统的苗族社会中,南苗族舞蹈常常跟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生产劳动等活动紧密相连,是南苗族人民用来表达情感、传承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南苗族文化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产生冲击、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等因素,致使南苗族舞蹈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渐渐变少,活态传承是“技术—教育—文化”三元模型里的动态核心,为了让湘西南苗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可延续和发展,需要对其文化生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及重构。

(二)三元互动关系

在非遗保护领域里,“数字化保护”“教学应用”以及“活态传承”这三者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存在相互关联,并且相互之间产生作用,构成了一种“基础—媒介—目标”的递进关系,其中数字化技术是作为静态留存的基础层面,它可解决文化载体所面临的物理性存续方面的问题,为湘西南苗族舞蹈的保护以及传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动力。教学应用属于传播与创新的媒介层面,是把湘西南苗族舞蹈融入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培训当中,以此激发学生以及公众对于南苗族舞蹈的兴趣与热爱,培育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以及传承意识,活态传承是动态延续的目标层面,即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通过人的实践来延续非遗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意义,通过数字化保护和教学应用,南苗族舞蹈可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以及传承,吸引更多人去关注并参与到南苗族文化的保护之中,这样就促进了南苗族文化生态的繁荣和发展。“数字化保护—教学应用—活态传承”的这种递进关系,其本质就是从文化存续到文化再生的价值跃迁,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湘西南苗族舞蹈的文化基因,教学应用把它转化成文化能力,活态传承最终实现湘西南苗族舞蹈文化生命力的迸发。

二、湘西南苗族舞蹈的数字化保护措施

在全球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之下,湘西南苗族舞蹈这样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传承人群体出现萎缩,表演形式变得越来越简化,还有传统舞蹈技艺也在逐渐失传等等,而数字化技术的兴起,给湘西南苗族舞蹈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以及有效的手段。

数字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对湘西南苗族舞蹈资源做全面采集与整理,专业团队要前往湘西南苗族聚居地,利用高清摄像、录音设备以及动作捕捉技术等,对南苗族舞蹈的表演过程做全方位记录,这些记录不光有舞蹈动作本身,还包含舞蹈表演时的音乐、服饰、道具以及舞蹈背后的文化故事和传承人口述历史等内容。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等办法,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舞蹈资料,如老艺人的手稿、传统舞蹈的照片等,把这些珍贵的资料做数字化转化,防止因时间流逝而造成损坏或丢失。比如在对苗族接龙舞进行采集时,要详细记录舞者们在接龙过程中的步伐、手势变化,以及舞蹈所伴随的独特的苗族祭祀音乐,这些丰富的资料能给后续的研究和传承提供原始素材。湘西南苗族舞蹈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有一定难度,所以还要调动各方主体对影像采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公众对湘西南苗族舞蹈数字化资源采集中的参与度,多发挥基层组织及个人的积极性[1]。

数据库建设是湘西南苗族舞蹈数字化保护的关键部分,要构建专门的湘西南苗族舞蹈数据库,把采集到的各类数字化资料加以分类存储与管理,将数据库依据舞蹈类型、历史时期、地域分布等多个维度来分类,以便用户可便捷地查询与检索。用户借助数据库能迅速找到湘西南苗族不同类型鼓舞的表演视频,对比其动作风格以及音乐特点方面的差异,数据库运用先进的存储技术,保障数据的安全以及长期保存,避免数据出现丢失或者损坏的情况,通过创建关联索引,把舞蹈动作、音乐、服饰、文化背景等信息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研究湘西南苗族舞蹈带来了便利。同时还得强化湘西南苗族舞蹈资源对社会的共享,推动湘西南苗族舞蹈文化遗产的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2]。

在湘西南苗族舞蹈数字化保护实践中,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是很重要的举措,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的湘西南苗族舞蹈展示平台,把数据库里的资料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公众,优化线上教学平台功能,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比如优化教学资源展示功能以及线上平台互动功能[3],让人们通过平台观看高清舞蹈视频、欣赏精美的舞蹈服饰图片,还可以借助三维模型近距离查看舞蹈道具细节。同时用户能在平台发表对湘西南苗族舞蹈的看法见解,分享自身学习体验,以此促进湘西南苗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一些文化机构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湘西南苗族舞蹈展示空间,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苗族舞蹈魅力。

三、数字化技术在湘西南苗族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技术工具的应用

湘西南苗族舞蹈承载着苗族的历史记忆以及族群认同,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地域方面的限制,还有年轻群体参与度较低等情况,而数字化技术的进入,为解决这些困境找到了创新的办法。

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借助高精度的动作捕捉设备可准确记录湘西南苗族舞蹈者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如身体的扭转、脚步的移动以及手臂的挥舞等,这些捕捉到的动作数据可以转化为数字化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速度展示舞蹈动作,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动作的要领。选择Xsens MVN惯性动捕系统等低成本传感器,其适用于湘西的村落田野乡村环境,可捕捉芦笙舞“摆臂”“跺脚”等动作轨迹,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OpenPose算法,能实时分析学生动作与标准数据库的偏差。把此类动作捕捉工具应用于舞蹈教学中,能将“三步一回头”等抽象动作拆解为骨骼运动数据,生成可视化动作图谱,辅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的发力顺序,可借助生物力学分析优化动作,避免传统教学中因模仿不当而造成关节损伤。三维建模技术也为湘西南苗族舞蹈教学提供了独特视角,借助三维建模软件,可构建出湘西南苗族舞蹈的虚拟场景、角色以及舞蹈道具等,在虚拟场景里,还原苗族的传统村落、祭祀场地等,让学生好像置身于真实的苗族文化环境中学习舞蹈。同时还可展示不同风格的苗族舞蹈服饰和道具,比如使用Agisoft Metashape对银饰、木鼓等南苗族舞蹈道具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保留道具的纹样细节,基于Unity引擎构建“苗族跳香节”VR场景,模拟南苗族节日的祭祀流程与舞蹈语境。还可以开发AR教材,让学生扫描课本插图触发3D鼓舞动画,动态演示鼓点与舞步之间的配合关系,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湘西南苗族舞蹈教学带来了沉浸式体验,利用VR可创建一个完全虚拟的舞蹈学习空间,学生戴上VR设备后,就可与虚拟的苗族舞者一起学习舞蹈,进行一对一的互动练习。AR则能把虚拟的舞蹈元素叠加到现实场景中,例如在教室中,通过AR技术可以在地面上投射出舞蹈的步伐轨迹,学生跟随这些轨迹进行舞蹈练习。生物识别技术在湘西南苗族舞蹈教学中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心率监测、肌肉活动监测等生物识别技术,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态和运动强度,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训练指导。例如利用生物识别技术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教师可以根据数据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帮助学生避免运动损伤,提高训练效果,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还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保障。

(二)数字化驱动的教学模式创新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以往湘西南苗族舞蹈教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受限很大,到了数字化时代,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打破了这种限制,教师可把湘西南苗族舞蹈的教学视频、动作解析以及文化背景介绍等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开展学习。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出了线上教学资源丰富、便捷灵活以及线下教学互动性强、指导直接的优势,提升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在“虚实共生”混合式课堂模式里,学生可借助VR预习“赶秋节”舞蹈流程,了解舞蹈动作的文化意义。数字化技术还推动了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依靠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里的各项数据,如学习进度、动作掌握状况、练习时长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教师能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种个性化教学模式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结果。

参与式教学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它着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积极互动,让学生亲自投身到学习进程当中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湘西南苗族舞蹈教学里,开展学生与传承人远程协作的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协作变得越发便捷高效,借助在线视频会议平台,学生可和湘西南苗族舞蹈传承人展开实时交流与互动,在远程协作期间,传承人可为学生详尽讲解湘西南苗族舞蹈的动作要领、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背景。他们通过亲自示范,让学生精准掌握舞蹈动作的规范与技巧,在教授“鼓舞”时,传承人可展示怎样运用鼓槌打出不一样的节奏,以及怎样通过身体的配合与鼓点相互呼应,使舞蹈更具节奏感与表现力,传承人还可分享自身的学艺经历以及对湘西南苗族舞蹈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湘西南苗族舞蹈的热爱以及传承的责任感。学生在与传承人远程协作的过程中,可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他们可依据传承人的指导,在自己的空间里进行舞蹈练习,并把练习过程录制下来,发给传承人进行点评,学生还可提出自己对于苗族舞蹈创新的想法,和传承人一同探讨怎样把现代元素与苗族舞蹈相结合,创作出契合当代审美的舞蹈作品。通过这种途径,学生不但可学到苗族舞蹈的传统技艺,还可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

四、以数字化教学促进湘西南苗族舞蹈活态传承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意义

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可突破时空限制,将南苗族舞蹈的视频、音频以及图文资料等传递到全球各个地方,比如说在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发布南苗族舞蹈教学视频和表演片段,能吸引大量国内外观众关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且了解南苗族舞蹈文化,打破地域之间的隔阂,使得南苗族舞蹈文化可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传播。湘西南苗族舞蹈在动作、韵律、服饰搭配等方面的细节丰富多样,仅仅依靠传统记忆方式很难完整留存下来,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南苗族舞蹈进行高精度记录,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南苗族舞蹈的服饰和道具进行数字化建模,通过高清摄像设备记录舞蹈表演的整个过程,这些数字化资料可长期保存,为南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避免了因为传承人的离世或者记忆偏差而造成的文化流失。

(二)社会发展意义

借助数字化教学,能扩大湘西南苗族舞蹈的受众范围,提高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促使湘西南苗族舞蹈和文化产业更好地融合。一方面,以湘西南苗族舞蹈为主题的数字文创产品不断出现,如手机壁纸、表情包、动画短片等,这些文创产品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还传播了湘西南苗族舞蹈文化,创造出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线上湘西南苗族舞蹈表演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湘西南地区体验苗族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还让更多苗族同胞能方便地学习和传承本民族舞蹈文化,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在苗族聚居地,不少年轻人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习湘西南苗族舞蹈,重新找回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并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中,湘西南苗族舞蹈通过数字化平台走向世界,吸引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目光,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结语

构建“技术—教育—文化”三元模型能将对湘西南苗族舞蹈的数字化保护、教学应用与活态传承三者有机串联,应通过全面采集与整理舞蹈资源、建设数据库与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来实施对南苗族舞蹈的数字化保护,并以其为基础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南苗族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以数字化教学促进湘西南苗族舞蹈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路瑶.少数民族舞蹈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16):114-116.

[2]李鑫.“非遗”视野下的湖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舞蹈为例[J].大众文艺,2021(19):104-106.

杨薪.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混合式舞蹈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音乐,2024(10):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