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房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探究

作者

王玉江

辽宁金杭建筑有限公司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6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后浇带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解决复杂的建筑结构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深入探讨房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沉降控制;防水处理

后浇带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设计初衷是为了有效应对建筑物因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可能引发的结构裂缝问题。通过在特定位置预留后浇带,并采用特定的施工工艺进行后续浇筑,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和整体稳定性。

一、后浇带施工技术原理与作用

1.1技术原理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诞生与应用,是建筑领域对混凝土材料特性以及建筑物沉降规律深入研究的成果。混凝土在浇筑初期,水泥发生水化反应,这一过程会释放大量热量,导致混凝土体积产生收缩变形。同时,建筑物在自身巨大的自重作用下,地基会逐渐产生沉降现象。后浇带施工技术正是巧妙地基于这些特性和规律,在建筑结构施工阶段,于特定部位预留出具有一定宽度的后浇带。在这一阶段,结构的某些部位处于暂时断开状态,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期,混凝土内部因水泥水化反应产生的收缩应力以及建筑物因自重导致的沉降应力得以自由释放。待经过一段时间,混凝土收缩和建筑物沉降基本趋于稳定后,再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作业,将之前断开的结构牢固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此一来,就能够高效且有效地释放混凝土早期收缩应力以及因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应力,进而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供有力保障,避免结构出现裂缝、变形甚至破坏等严重问题。

1.2作用

后浇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解决沉降差,对于高低层相差较大的房屋建筑,通过设置后浇带,可使高层部分和低层部分先分开施工,待各自沉降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从而协调两者之间的沉降差异;二是减小温度收缩影响,在超长建筑物中,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会产生热胀冷缩,设置后浇带能有效减少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响;三是方便施工,后浇带的设置可以将大型建筑结构分成若干个施工段,便于组织施工,提高施工效率。

二、后浇带施工流程与技术要点

2.1施工前准备

材料选择:后浇带混凝土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同时,要确保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如水泥的安定性、强度,骨料的级配、含泥量等。

施工方案制定: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后浇带施工方案。方案应包括后浇带的设置位置、宽度、形状,施工顺序,模板支设与拆除方法,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措施等内容。

2.2施工过程要点

后浇带设置位置与宽度确定: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一般在梁、板跨度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其宽度通常为800-1000mm,具体数值需根据结构类型、混凝土收缩情况和施工操作要求等因素确定。

钢筋处理:后浇带处的钢筋应连续不断,对于梁、板钢筋,可采用贯通设置或搭接连接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钢筋,避免钢筋被踩踏、污染或锈蚀。

模板支设:后浇带两侧的模板应支设牢固,保证在混凝土浇筑和养护过程中不发生变形和位移。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且便于拆除。可采用快易收口网等专用模板,既能保证后浇带处混凝土的成型质量,又能减少模板拆除工作量。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要对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松动石子和浮浆,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应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天以上进行,浇筑时应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法,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可采用覆盖浇水、喷涂养护剂等方式进行养护。

三、后浇带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后浇带渗漏问题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渗漏是极为常见且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之一。从施工细节层面剖析,其主要原因涵盖多个方面。首先,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欠佳,比如在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充分,致使混凝土内部存在蜂窝、麻面等缺陷,这些缺陷如同隐藏的“漏洞”,为后期渗漏埋下隐患。其次,后浇带混凝土自身浇筑不够密实,内部存在空隙,而止水钢板或止水带作为防水的关键防线,一旦安装不符合要求,如止水钢板焊接处存在虚焊、止水带固定不牢出现偏移等情况,防水效果便大打折扣。再者,后浇带养护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若缺乏充足的水分补充,会因收缩而开裂,从而让渗漏有机可乘。

解决方法需从多环节入手。在施工前期,要着重加强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在浇筑时严格把控振捣时间与力度,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杜绝蜂窝、麻面现象的产生。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安装止水钢板或止水带,通过精确测量定位,保证其位置准确无误,同时采用专业焊接工艺,确保焊接牢固,形成有效的防水屏障。浇筑完成后,加强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管理,根据混凝土特性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定时洒水保湿,确保混凝土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下硬化,进而保证其强度和抗渗性能。对于已经出现渗漏的后浇带,可采用注浆堵漏等方法进行处理,通过向渗漏部位注入专用的堵漏浆液,使其在压力作用下填充缝隙,达到封堵渗漏的目的。

3.2混凝土开裂问题

混凝土开裂是后浇带施工中另一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从混凝土材料及施工工艺角度分析,其成因较为复杂。其一,后浇带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过大,会导致水化热过高,在混凝土内部积聚大量热量,当内部热量无法及时散发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促使混凝土开裂。其二,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及时,在外界环境干燥、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湿度差,从而引发表面开裂。其三,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对中间后浇带混凝土的约束过大,在混凝土收缩过程中,由于受到两侧混凝土的限制,收缩应力集中在后浇带部位,导致混凝土开裂。

解决方法需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在材料选用及配合比设计上,优化后浇带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水泥用量,采用低热水泥或添加适量的外加剂,以有效控制水化热。在养护环节,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保湿材料,如草帘、塑料薄膜等,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减少表面失水,降低因湿度差导致的开裂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合理设置后浇带的间距和位置,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混凝土的收缩特性,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集中。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混凝土,可根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若裂缝宽度较小、深度较浅,可采用表面修补的方法,如涂抹修补材料进行封闭处理;若裂缝宽度较大、深度较深,则需采用压力灌浆的方法,将高强度的灌浆材料注入裂缝内部,使其填充裂缝并与混凝土形成整体,恢复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结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对于解决结构变形问题、保障建筑质量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其技术原理、施工流程、问题及解决方法,明确了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关键环节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书龙[1].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及后浇带技术[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00(012):2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