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措施
王瑞聪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第十实验小学 362123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事物的认知,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还能在学习中提高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情感教育不仅仅让关注点落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更重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个体智力,通过情感教育体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措施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阐述,借此作为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措施
引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是关键,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为学生打好基础,同时也是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力度。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产生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思想感情,并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一定的行为方式去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情感教育是人在特定环境中对客观事物与自身的态度体验与认识,并产生相应行为活动。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的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审美观念及个性心理的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措施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情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之中,多媒体课件在教育领域中能够帮助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借助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智慧课堂,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有趣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打造沉浸式课堂,可以通过AR、VR的形式,重新塑造“时空对话”,可以让书本上的人物“活起来”,能够让学生与“小女孩对话”,还可以跨越限制,在虚拟现实中进行对话与沟通,将自己想要对“小女孩说的话”直接表达出来。还可以利用“3D建模”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在脑海中思考“小女孩”的形象外貌,假设“小女孩来到了新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每个学生都可以设计出“心中的小女孩”,可以自主思考“我能够为小女孩做点什么呢?”,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去体会人物情感,去感受“善良的小女孩”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加深认知和理解。
(二)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文中“母亲的辛苦”。在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母亲的语句,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梁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等。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最后说,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同学们这时可以联想自身,想想自己的“妈妈”在生活中是如何关爱自己的,而生活中又有太多太多透露着母爱的细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讲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可以是一组照片,也可以是与父母出游的视频等,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讲述下其中背后的故事,回忆一下生活中那些让自己难忘的瞬间或者故事等。教师可以从小事抓起,从点滴中带领学生去发现和观察,在“寻找爱”的活动中,加深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父母之爱。
(三)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经典材料,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涵,提取情感元素,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可以以阅读为基础,深化学生情感体验。文中有许多体现五位壮士英雄气概的句子,可以让学生进行标注和探讨。体会为什么“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种慷慨赴死的情感?教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为学生拓宽视野,让学生不忘国耻,永远记住那段艰难的革命岁月,去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可以组织“忆苦思甜”的实践活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对比,去了解那段血淋淋的抗战历史,从而加强文本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是发展的根源,民族创新才能共建美好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带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式”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设计课堂主题,如“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懂文明讲礼貌”“学会感恩”“成长中的烦恼”“我的家乡最美”等等。在不同的主题环境下,学生可以设计主题题目、主题内容、活动形式等,可以是“自我讲述”的故事会形式,也可以是“表演类”的舞台展现形式,也可以联动学校、家庭、社会,打造共育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在课外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相关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在活动中进步和成长。
总结: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情感,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情感,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后续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协作,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而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J]. 教育研究, 2023, 45(3): 78-89.
[2] 王明, 孙丽. 基于文本分析的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 36(1): 45-56.
[3] 张晓, 陈红. 提升教师情感引导能力的有效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 2025, 28(2): 112-123.
[4]李维强, 李春菊.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思想[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 (35):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