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表现性任务 助力概念建构

作者

韩丽慧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摘要:在教育教学的广阔天地里,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一直是教育者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表现性任务,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与应用的教学策略,正逐渐成为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概念建构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以“认识周长”教学为例,探讨表现性任务在助力概念建构中的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表现性任务;认识周长;教学案例

引言:

“认识周长”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基础概念之一,不仅关乎学生空间几何观念的形成,更是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复杂几何概念的重要基石。然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侧重于概念的直接灌输,忽视了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实践中建构概念的重要性。此时,表现性任务便显得尤为重要。表现性任务通过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而逐步构建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

一、表现性任务的概念与特点

表现性任务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创新形式,其核心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产品或表现来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以及思维能力。这种任务形式超越了单一的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考察,转而聚焦于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包括学习结果的直接展现,同时也深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考路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情境元素,这些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现象或学科前沿紧密相连,旨在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表现性任务还强调知识的整合应用,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其开放性特征允许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鼓励他们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任务的挑战性则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困难,通过不懈努力达成目标,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促进了他们高阶思维的发展,如分析、评价、创造等能力的增强。

二、以表现性任务助力概念建构的策略

(一)情境导入,建立周长表象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童话王国跑圈比赛的情境作为切入点,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生动展示,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这场热闹的比赛中,他们仔细观察每位选手的跑动轨迹,积极讨论并准确判断出只有沿着操场边线完整跑完一圈的选手才是正确的。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周”的概念。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视线从虚拟的比赛场转移到身边的实物上,让他们动手实践,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学生们积极参与,从不同起点出发,沿着封面的边线指认一周,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他们深刻体会到“一周”就是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回到起点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鼓励学生对比不同起点的指认结果,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逐渐明确了“一周”的本质特征,即无论起点如何,只要沿着一定的方向,最终回到起点,就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一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一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对比封闭图形,引出周长概念

在深入探索“周长”概念的教学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对比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封闭图形才具有“一周”的特性。教师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物品和图形,包括树叶、钟面、长方形、三角形等,要求学生使用彩色笔描出它们的一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描图活动中,他们仔细描绘着每个图形的边缘,感受着图形一周的轮廓。然而,在描到最后一个图形时,学生们遇到了困惑,因为这个图形并不是封闭的,他们无法完整地描出一周。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描出一周,进而揭示了封闭图形的定义和特性。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和讨论,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封闭图形才具有一周,而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我们所说的“周长”。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测量周长,深化理解

在深化“周长”概念理解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承担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任务。学生们首先围绕测量所需工具展开讨论,根据图形的特性,精心挑选出尺子、细绳等合适的测量工具。随后,他们分工明确,分别负责测量长方形、三角形、树叶和钟面的周长。在测量过程中,教师细心指导,提醒学生们注意测量方法和单位的准确性,特别是针对树叶和钟面这类曲线边缘的图形,教师着重强调了“化曲为直”的测量思想,即利用细绳沿着图形边缘贴合,再拉直测量其长度。学生们认真记录每一项测量结果,并在测量结束后,积极上台展示他们的测量过程和所得数据。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周长的理解,更在团队合作中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探究比较,巩固周长概念

在进一步巩固周长概念的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探究比较不同图形周长的活动。学生们根据之前的测量结果,开始计算并比较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通过实际操作,他们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到了计算过程中需要确保测量准确、单位一致等注意事项。接着,教师展示了一个由长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复杂图形,挑战学生们计算其总周长。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交流计算思路,他们意识到在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时,需要准确识别并累加各个部分的一周长度,同时避免重复或遗漏。通过这一环节的深入探究,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以表现性任务助力概念建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策略,特别是在“认识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实践性和挑战性的表现性任务,如跑圈比赛情境导入、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的对比、小组合作测量周长以及探究比较不同图形的周长等,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和理解周长的概念,还能在团队合作与交流中深化对周长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艳芝.小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表现性评价的认识、开发与运用——以《周长的猜想》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1,(06):35-39.

[2]张瑛.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