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韧性的途径研究

作者

庄园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223800

摘要:在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成长备受瞩目。近期,国家推行了“双减”方针,意在缓解学生过重的课业压力及校外补习重担,力求为他们打造一个更为宽松且融洽的学习氛围。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家校合作的框架下,有效培育小学生的适应力与复原力,已成为一个亟需探索的议题。这一挑战要求家庭与学校携手,共同面对“双减”后教育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路径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培养任性;小学生

对于我国的小学生而言,其教育培养始终是重点话题。近期,“双减”策略的出台,即旨在缩减学生的课后作业量与校外补习量,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与和谐的成长环境。在此转变下,如何借助家校之间的协作教育,来加强小学生的逆境应对能力,成为了亟需关注的要点。家校共育的新课题,意味着要在新政策导向下,探索如何在减少学习压力的同时,增强小学生的内心坚韧性,使他们即便面对挑战,也能积极应对。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韧性的重要性

(一)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

在“双减”政策的推行之下,小学生的学业重担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学习上的直接压力有所减轻,但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仍承载着一定的心理负担。此时,家校联合教育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培养小学生的心理韧性方面。这种韧性不仅关乎他们应对学业挑战的能力,更是他们面对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和逆境时的重要心理支撑。通过家校共育,旨在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稳固的心理防线,使他们在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和恢复力。

(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韧性,这一关键的心理特质,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它如同内心的灯塔,指引他们在遇到阻碍时仍能勇往直前,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突破。家校合作的培育模式,在此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致力于在小学生心中播下韧性的种子,滋养其茁壮成长,使他们能够在面对挑战与困境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通过家校共育的精心培育,小学生的韧性得以增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业上的进步,更为其人格的全面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在韧性的护航下,小学生将更加自信地踏上人生的征途,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韧性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在家庭教育的微观世界里,营造一种充满爱与理解的温馨氛围,是构筑孩子心灵避风港的重要基石。这种氛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舒适,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让孩子感受到家是永远的依靠。同时,树立科学而正面的教育观念,意味着家长需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家长的态度与言行举止,如同无形的模具,悄然塑造着孩子的性格与品性。通过家庭的温暖怀抱与正确导向,孩子们得以在爱与尊重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例如,家庭作为孩子心灵的摇篮,其氛围的营造对于塑造孩子的韧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洋溢着温暖与爱的家庭环境,如同沃土,滋养着孩子内心的力量,使他们在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能够拥有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家长应当成为孩子情感的倾听者与支持者,细心体察他们的需求,尊重其独特的个性,用无尽的关爱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在教育理念的树立上,家长需秉持全面发展的眼光,不拘泥于分数的单一评判,而是将目光投向孩子能力的多元化培养。在教育实践的每一步中,都应着重激发孩子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将为孩子的未来铺设一条光明且充满希望的道路。

(二)优化教育环境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优化整体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鼓励探索、尊重差异的学习氛围,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在此基础上,融入韧性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孩子们面对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使他们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与自信。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视情感与心理的培养,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从而点燃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育环境,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孩子们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例如,学校作为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其教育环境的优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注重心理健康、洋溢着轻松与和谐氛围的学习环境,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每一颗年轻的心灵,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探索知识的海洋。教师在此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让学习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探险。此外,学校应当成为韧性教育的摇篮,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学会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乐观。这种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磨砺,为孩子们的人生旅途铺设坚实的基石。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桥梁,构建家校共育的紧密网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轨迹,确保他们在家庭与学校这两个重要的人生舞台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与引导。

(三)建立家校共育平台

构建一个高效的家校共育平台,是连接家庭与学校,促进双方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桥梁。这一平台旨在打破传统界限,让家长与学校能够更紧密地携手,共同为学生的成长铺设一条宽广的道路。在这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与动态,学校也能从家庭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通过定期的互动活动,家长与学校能够就教育理念、方法等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共识,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这样的平台,不仅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数字化时代,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介创建班级或家校交流群,已成为连接教师与家长,实时共享学生学习与生活点滴的便捷通道。这些平台不仅促进了信息的即时流通,还让家校双方能更加紧密地协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护航。为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开发一款集通知公告、作业管理、成绩查询及家校互动于一体的专业APP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简化了家校沟通流程,让家长能随时随地掌握学校动态与孩子在校表现,更为双方提供了深度交流的空间,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方法上的共识。此外,举办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邀请教育专家与心理医生,为家长和学生带来科学的挫折应对与心理调适策略,是提升学生韧性的又一重要途径。同时,通过亲子拓展活动,如户外探险与团队合作游戏,让家长与孩子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挑战,不仅加深了亲子关系,更在实践中培养了孩子的坚韧不拔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结语

在“双减”政策的新要求下,家校共育在培养小学生韧性方面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家庭与学校的携手合作,旨在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为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构建坚实的心理防线,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一努力不仅关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更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业、情感及社交等多方面都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21(01).

[2]唐海涛,杨春霞.“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