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地形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研究
刘新越 孙瑞川
国防科技大学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网络空间地形模型作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关键基础,对保障网络安全意义重大。本文深入研究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构建方法,详细阐述其理论基础、构建流程、应用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通过对比地理空间地形与网络空间地形,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空间地形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目标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防御路径生成方法。研究表明,该模型在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优化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多维度评估;防御路径规划
引言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当下,网络空间已成为关键的战略领域,广泛渗透到政府、军事、金融等各个重要行业。然而,网络攻击技术不断升级,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复杂,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网络空间地形模型作为反映网络环境结构和动态变化的重要工具,能够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安全防护系统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制定科学有效的防御策略,从而提升整体网络防护能力。因此,深入研究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理论基础
1.1地理空间地形理论回顾
地理空间地形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地物和地貌。地物涵盖自然地物(如江河、森林)和人工地物(如房屋、道路),地貌则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如高山、平原等。传统地形理论包含地貌分类理论、地形形成理论和地形演化理论等。随着科技进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地形理论的发展,地形特征的定量分析更加精确,为地形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如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在地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实现了地形特征的自动识别和动态预测,进一步提升了地形研究的智能化水平。
1.2网络空间地形理论发展
网络空间地形的概念源于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对比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广泛应用以来,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两者的融合,Batty提出“地理网络空间”概念。国内随着网络空间安全重要性的提升,对地理与网络空间安全融合的研究不断加强,致力于构建网络空间地理学科体系。在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高春东等提出网络空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探讨了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关系。国外学者Alan Gaitenby提出网络空间地形的基本概念,Bush等针对云计算环境提出关键地形映射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为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构建方法
2.1分层模型描述
分层模型将网络空间划分为不同层次,逐层描述网络安全要素及其关系。国内周杨等提出基于GIS的分层网络空间地形测绘方法,构建了包含基础层、安全防护层、流量与行为层以及管理与监控层的多层次模型。朱先强等构建了包括知识层、网络用户层、网络逻辑层、物理设施层、地理层的多视角网络空间模型。国外Alan Gaitenby将网络空间划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应用层,David Burt等提出包括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用户行为层的多层次动态模型,强调模型的实时更新和智能化分析能力。
2.2拓扑描述
拓扑描述侧重于分析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构建网络拓扑图。互联网拓扑由域构成层次结构,自治系统(AS)为一个域。现有的网络拓扑结构分为接口级、路由器级、PoP级和AS级,其中接口级、路由器级和PoP级网络拓扑因更易理解而研究较多。朱先强等通过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识别关键节点和路径,Cai等利用电信基础设施信息构建网络拓扑模型,揭示网络结构与地理分布的关系。
2.3地理信息系统描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能力,适用于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构建与展示。陈云海等研究了GIS在网络空间地形模型中的应用,提出网络空间地图制图方法。国外Peña-Araya等将基于网络空间地形的动态建模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强调网络空间的时空特性。
三、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实验方案
3.1网络空间地形模型初步构建
通过类比地理空间地形与网络空间地形,总结出网络空间地形的定义与构成要素。网络空间地形是网络环境中各类安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现,涵盖网络拓扑结构、流量数据、用户行为特征、设备属性等多维度信息。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网络边界(如防火墙、VPN网关)、网络拓扑结构(如自治系统、路由器和交换机)、访问控制机制(如访问控制列表、长城防火墙)、关键安全设备与技术(如入侵检测系统、DDoS防护设备)、流量数据与用户行为(如网络流量监控工具、用户行为分析系统)以及网络管理系统与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系统。
构建的网络空间地形模型采用多层次结构,包括网络基础层(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设施,考虑地理因素)、网络逻辑层(涵盖网络元素及拓扑关系)、网络用户层(包括网络数据和用户属性)和网络管控层(负责网络监控与管理)。同时,设计可视化模型,通过图形化方式直观呈现网络拓扑、安全要素、流量数据和用户行为等信息,如使用不同形状和颜色表示网络设备,利用线条粗细和颜色反映连接带宽和流量水平,通过热力图展示流量强度等。
3.2多维度网络空间地形目标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为量化评估网络地形要素价值,确定核心要素与关键节点,设计了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以下四个主要维度:
1.网络拓扑结构。通过节点重要性(利用中心性指标评估)、连接强度(衡量节点间连接的带宽和延迟)和网络密度(计算实际连接数与可能连接数的比值)等指标,反映网络拓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2.流量数据。包括流量密度(评估网络流量分布的均衡性和热点区域)、流量变化率(分析流量时间序列变化,识别异常流量模式)和流量多样性(衡量不同类型流量的比例),体现网络流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3.用户行为特征。通过访问频率(统计用户对不同网络资源的访问频率,识别异常高频访问)、行为异常度(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异常行为模式)和设备活动度(衡量设备在网络中的活跃程度),识别潜在的内部威胁。
4.设备属性。涵盖设备完整性(评估设备固件版本、补丁状态和配置完整性)、设备类型分布(分析不同类型设备的分布情况)、安全配置度(衡量设备的安全配置水平)和设备价值(衡量设备自身价值及遭受入侵后的影响程度),反映设备的安全状态和配置情况。
设计好评估指标体系后,进行指标量化与评分机制建立,加权汇总各指标得分,将网络地形要素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便进行安全防护和资源分配,并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对评估体系进行验证与优化。
3.3网络关键防御模型和防御路径生成方法研究
基于已构建的网络空间地形模型,设计关键防御模型和防御路径生成方法。首先通过中心性分析、脆弱性评估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通过路径分析、流量热点分析识别关键路径,进而设计多层次的防御模型。然后结合关键节点和链路的识别,开发高效的防御路径生成算法,多目标优化网络防御策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案例验证防御模型和路径生成方法的有效性,利用性能指标(如防护覆盖率、响应时间、资源利用率)评估防御路径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化算法和模型结构。
四、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应用
4.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网络空间地形模型能够全面呈现网络环境的结构和动态变化,通过对网络拓扑结构、流量数据、用户行为等多维度信息的分析,实时监测网络安全态势。例如,美国DARPA的“X计划”利用网络空间地形模型优化应急响应流程,通过实时监控和动态更新地形模型,实现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溯源分析,有效减少了网络攻击带来的损失。
4.2网络防御策略制定
基于网络空间地形模型,可以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潜在攻击路径,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网络防御策略。例如,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节点负载,合理规划网络拓扑结构,避免网络拥堵和瓶颈;根据网络地形要素的价值评估,合理分配安全防护资源,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4.3应急响应与溯源
在网络攻击发生时,网络空间地形模型可以为应急响应和溯源提供重要依据。安全团队可以借助模型快速定位攻击源,分析攻击路径和影响范围,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提升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国内朱先强等提出的网络空间地图建模方法,为信息管理提供了直观和系统的工具,在应急响应和溯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解决措施
5.1创新点
多学科融合的模型构建。将网络安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空间地形模型,为网络空间地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涵盖网络拓扑结构、流量数据、用户行为特征和设备属性四个维度的网络空间地形目标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了对网络地形要素价值的量化评估,为网络安全防护和资源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智能化防御路径生成。运用图论和机器学习技术,设计了基于关键节点和路径识别的防御路径生成算法,并通过多目标优化提升网络防御策略的有效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网络空间地形模型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实用性。
5.2难点
高质量数据获取困难。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构建依赖大量高质量网络数据,但获取涉及隐私和安全的数据存在诸多限制,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数据处理与分析复杂。网络空间数据量大、结构复杂,在数据清洗、预处理和分析过程中面临技术挑战,如数据噪声干扰、数据特征提取困难等,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模型构建与验证难题。构建动态、智能的网络空间地形模型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算法支持,在模型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面临算法优化和性能提升等技术难题。同时,在模拟网络环境中验证模型时,难以完全模拟真实的网络攻击和动态变化,影响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5.3解决措施
多渠道数据收集与优化处理方法。通过与网络安全公司、研究机构合作,拓展数据收集渠道,获取更多网络空间数据。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公开的在线数据集,扩大数据来源,但要确保数据收集过程符合法律法规,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如并行计算、分布式数据处理框架,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复杂的网络空间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模型与算法优化结合实际案例验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网络地形建模和分析方法,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优化,提升模型构建的技术水平。在模型构建过程中,不断解决算法优化和性能提升等技术难题,确保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结合实际网络攻击案例,进行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实证测试和应用,收集实际应用中的反馈和数据,优化模型设计和功能。尝试获取真实的网络攻击数据和应用场景,提升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六、研究成果的意义
本研究为网络空间地形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网络空间地理学与网络安全科学的交叉融合,丰富了测绘与地图服务领域的理论体系。研究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构建方法,丰富了网络空间建模的技术手段,为后续的网络空间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同时,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研究成果在网络安全防护、应急响应与溯源等多个实际应用领域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构建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网络攻击路径和关键节点,优化防御策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减少网络攻击带来的损失。在应急响应和溯源方面,为安全团队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快速定位攻击源,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提升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七、结论
网络空间地形模型作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保障网络安全、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网络空间地形模型构建方法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和防御路径生成方法。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推动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为网络安全防护、应急响应、资源管理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网络空间地形模型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有望为网络安全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春东,郭启全,江东,等.网络空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J].地理学报,2019,74(9):1709-1722
[2].周杨,徐青,罗向阳,刘粉林,张龙,胡校飞.网络空间测绘的概念及其技术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8,45(5):1-4
[3].陈云海,江南,曹一冰,等.地图学理论在网络空间地图制图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0,37(3):301-306
[4].Peña-Araya,V.,Quezada,M.,Poblete B.et al. Gaining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sights from social media: spatio-temporal real-world news analysis using Twitter. EPJ Data Sci. 6, 25 (2017). https://doi.org/10.1140/epjds/s13688-017-0122-8
[5].朱先强,朱承,丁兆云,等.网络空间地图建模及地形智能分析方法[J].指挥与控制学报,2022,8(3):294-302
[6].Alan Gaitenby, Law's mapping of cyberspace: The shape of new social space,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ume 52, Issues 2–3, 1996, Pages 135-145, ISSN 0040-1625, https://doi.org/10.1016/0040-1625(96)00050-9.
[7].G. Cai,S. Hirtle,and J. Williams, “Mapping the geography of cyberspace using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TeleGeo, pp. 6–7, 1999
[8].张龙,周杨,施群山,罗向阳,赵海鹏.与地理空间紧关联的网络空间地图模型[J].信息安全学报,2018,3(4):63-72
[9].张志勇,许莹莹,冯肖杨,贾继康,李斌,许卡.面向地理空间的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析[J].通信技术,2023,56(5):59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