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家园校协同做好幼小衔接的对策研究
徐玲玲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三元分园
【摘要】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与小学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存在巨大的区别,如果幼小衔接不顺畅,可能会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后产生不适应的问题,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新环境产生排斥心理、与新同学和新老师产生矛盾等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家长、幼儿园、小学三方协同,首先,要明确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本文针对具体的问题,从构建共育平台,加强家长、幼儿园、小学三者的沟通交流,拓展共育渠道,丰富共育内容等方面对具体的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家、园、校协同;幼小衔接;困境与对策
结合目前情况来看,幼儿园、小学、家长忽略了三方协同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在该项工作开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幼儿园大班幼儿进入到小学环境中之后会出现过渡难、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幼儿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心理比较强,在进入新的环境之后极有可能出现对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学习模式的不了解,不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还不利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以上问题,家长、幼儿园、小学在明确自身重要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三方协同,共同为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家园校协同做好幼小衔接面临的困境
处在幼儿园阶段的幼儿自我意识没有完全形成,对周围事物的客观认识不足,对已经熟悉环境、家长的依赖性比较强。当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环境中时,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做好家、园、校协同是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家、园、校协同做好幼小衔接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从多角度对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园、校共育渠道缺乏、家、园、校共育公平台、共育内容不足,只有在深入了解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三方协同,为幼儿从幼儿园转入小学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帮助其快速适应小学学习节奏、生活环境,以便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超前的“小学化倾向”致使幼儿产生畏惧心理
加强加家、园、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是保证幼儿从幼儿园成功过渡到小学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家、园、校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共育平台,共育渠道不通畅,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在幼儿教育方面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幼儿的精神状态、性格、习惯了解不够全面。 通常情况下只能通过幼儿园举行的家长会、亲子活动与幼儿园进行沟通和交流,沟通时间有限、渠道单一,对于复杂的、琐碎的幼小衔接工作而言,简单的活动无法发挥全面的作用[1]。此外,从家长角度来看,有些家长存在超前的小学化倾向,在幼儿园时期开始向幼儿教授写字、算术等小学教学内容,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厌烦心理,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从幼儿园教学来看,有些幼儿园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标准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导致部分幼儿在幼儿园时期受到过多的约束,对幼儿园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加上自身依赖性较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致使幼儿对小学学习充满畏惧心理。
(二)缺少合理的家、园、校共育平台
家长、幼儿园、小学三者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家长是连接幼儿园和小学的桥梁,构建共育平台需要三方协同努力。家、园、校三者要意识到在幼小衔接中自身发挥的作用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幼儿在转变学习、生活环境中心理、心态上发生的变化,以幼儿为核心,及时纠正自身错误的教育理念[2]。从幼儿园角度来看,有些幼儿园管理人员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口碑,在幼儿大班下学期会采用突击培训的方式,会采用一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违背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对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全然不顾,这无异于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教育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从幼儿园角度来讲,开展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取得联系,通过定期带幼儿参观小学等活动,为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环境、生活节奏打下基础。幼儿衔接工作缺乏片面性主要体现在有些小学始终秉持自身的教学理念,对幼儿衔接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在衔接工作中没有与幼儿园主动联系,在工作上没有进行对接,对幼儿的学习兴趣、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了解不够全面,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幼儿自信心下降,对新的学习环境、同学出现不适应、排斥等心理。
二、家、园、校协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对策
想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家长、幼儿园、小学首先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职责和发挥的角色,明确幼小衔接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在发挥各自主要职能的同时要积极构建家、园、校三方共育平台,通过拓展共育渠道,使三者进行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心理、性格、学习状态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针对幼儿出现的不适应、排斥心理,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三方共同发力为幼儿进入新环境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
(一)拓展共育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面对面沟通交流之外,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交流软件可以实现沟实时交流。在此背景下,家、园、校三方应该积极应用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进行沟通交流,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要点内容。以幼儿为核心,幼儿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以促进家园校三方有效沟通为目的,积极应用成熟的信息平台,拓展共育渠道[4]。例如,幼儿园、小学可以构建家长、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低年级教师三者的班级微信群,定期定时在微信群中展开讨论,针对幼儿在进入小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同学不适应的问题进行研讨,有助于小学低年级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和特殊情况,以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略。除此之外,通过研讨,家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可以明确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足,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5]。家长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之后可以征求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变化和成长,通过沟通和交流,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也能丰富自身教育经验,明确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除此以外,要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参照,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幼儿园与学实现科学、有效的衔接。要明确该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重点任务等内容。在明确该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增强幼小衔接意识,结合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以拓展共育渠道。
(二)搭建家、园、校共育平台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幼小衔接中搭建家园校共育平台可以帮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学习生活和环境,提早认识小学教师,有助于缓解小学生的畏惧心理。例如,对于即将离园的大班幼儿,幼儿园教师可以协调对口小学开展小学生体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邀请幼儿家长、小学教师参与,在体验活动开展中要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校园、教室、体育馆等场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听听小学教师教授的学科等。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学习生活环境有助于幼儿在真正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之后提高其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面对新认识的人时降低小学生的畏惧心理,也会对新的老师产生心理依赖,降低心理距离和抵触的情绪[6]。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也能加强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使得三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以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三)丰富家、园、校共育内容
在搭建家、园、校共育平台、拓展家、园、校共育渠道的基础上,要丰富家校共育内容,通过这三者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推动家长、幼儿园、小学之间的有效交流,还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渠道,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实现交流,以提高教育教学方式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丰富程度[7]。例如,在班级微信群中由家长、幼儿园或小学任何一方发起相关问题的探讨,如“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如何加深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如何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家、园、校明确自身的职责,将一些理论理性的内容落实到实处,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长。
三、结语
为保证有效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家长、幼儿园、小学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拓展共育渠道、丰富共育内容、构建共育平台等方式加强互动,通过积极组织亲子活动的方式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学习环境,降低幼儿的畏惧和排斥心理。与此同时,幼儿园、小学要以相关纲领性文件为指导,在幼儿园时期做好入学的各项准备,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家长、幼儿园、小学三方协同,建立有效的家园校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关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困境"与对策的思考[J].互动软件,2021(6).
[2]林菊."园校联动"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一点思考[J].互动软件,2021(6).
[3]刘源,张志勇.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J].教育科学,2021(1).
[4]路娟.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小衔接的关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5).
[5]张红静.浅谈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J].数码设计(下),2021(5).
[6]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1).
[7]邓友萍.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青年,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