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教育”园本课程中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策略
孙素梅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 650093
摘要:培养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的养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自然生态教育”园本课程实施探究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策略,将有利于我园教师了解掌握课程实施不仅有利于大班幼儿学业上的成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自然生态教育,园本课程;大班幼儿;科学探索精神;教学策略
我国儿童教育先驱陈鹤琴先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所倡导的 “活教育” 理念,将大自然与大社会视作鲜活的教育素材,强调为儿童营造科学的成长环境,顺应儿童热爱自然的天性,借此培育其崇尚科学与热爱劳动的品质。该理念主张课程内容应扎根于自然、社会及幼儿生活,教学组织形式契合幼儿的活动与生活模式,以自然活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形式。在此基础上,于自然活动中培育幼儿科学素养需综合考量活动氛围、形式及幼儿兴趣等要素,助力幼儿认知、亲近并热爱自然,进而养成良好科学素养。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自 2021 年起积极投身 “自然生态教育” 园本课程实践,充分借助主管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的资源优势,紧密遵循自然规律,以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及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为研究脉络,引领幼儿于熟悉且真实的自然生态情境中展开学习与探索。历经全方位、深层次的课程构建,成功总结出一套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含义
(一)文件指引下的科学精神架构
依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重要文件所界定,科学精神涵盖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及勇于探究三大关键维度。与此同时,《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着重凸显幼儿科学学习核心在于激发探究热忱、深度体验探究全程、稳步培育初步探究能力,有力彰显科学精神于幼儿教育领域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价值,为幼儿科学教育锚定方向。
(二)幼儿科学精神的多元具象呈现
幼儿科学精神在其参与科学探索活动进程中逐步孕育而生,融合科学兴趣、思维模态、行为样态及情感态度等多元要素。于外显层面,具象化为强烈好奇心的驱动、旺盛探究欲的驱使、批判思维的萌芽、创新精神的闪烁、合作意识的觉醒、对科学的尊崇敬仰以及对科学家的钦佩向往等一系列积极品质,构成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石与内核,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筑牢根基。
二、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意义
(一)智力与能力提升维度:筑牢成长根基
大班是幼儿智力发展关键期,科学探究与之契合。如陈帼眉教授所言,五岁儿童智力活跃提升。科学探究成为智力滋养土壤,幼儿观察动植物生长、物体特性等积累感性经验,探究四季对植物影响时能察觉形态与季节关联,促使抽象思维萌芽并归纳规律。在探究实践中,幼儿深度参与各环节。对 “影子变化” 好奇提问,设计物体滚动速度实验规划坡度测试,收集分析数据锻炼逻辑思维,得出结论提升综合思维。经反复实践,养成独立思考与探索习惯,这些能力助力未来解决数学难题及应对生活挑战,推动成长。
(二)兴趣与创新驱动层面:点燃探索引擎
科学探究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强大引擎,契合其好奇心。探索光折射、声音传播等现象时,神奇效果瞬间吸引幼儿,点燃求知欲,驱动主动探索,为学习注入持久动力。在科学探究中幼儿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搭建桥梁模型时大胆尝试不同材料与结构组合并优化。每次尝试都是思维突破,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成长,伴随一生。使其未来面对复杂问题能创新解决,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凭此脱颖而出,推动社会进步。
(三)态度与社会发展范畴:塑造健全人格
科学探究是培育幼儿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活动中幼儿遵循规范,观察植物生长如实记录,分析数据理性判断,实验严谨操作,长期稳固科学态度,影响学业与生活。撰写报告、解决问题时以此指导行动确保决策准确。合作探究促进幼儿社会发展与团队协作。如制作生态瓶,幼儿倾听意见、尊重想法,分工协作,掌握沟通技巧,理解团队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利于校园相处及未来融入社会、职场协同工作,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三、我园“自然生态教育”园本课程确定的大班科学探究精神发展目标
(一)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二)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
(四)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五)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指导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四、“自然生态教育”园本课程中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丰富的自然探究环境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背靠昆明理工大学,大学里面有一片小型的植物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自然环境优势,定期组织幼儿前往开展户外教学活动。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观察到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变化,春天目睹花朵绽放,秋天看到树叶变色飘落。在园内,教师和幼儿共同打造了自然微景观,用收集来的石头、树枝搭建了一个小型的 “森林家园”,在区域自然角摆放了各类植物盆栽和装有泥土、沙子的容器。幼儿们利用树叶制作拼贴画,用树枝搭建小木屋,在与自然材料的互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例如,有幼儿用树叶和树枝组合成了一个独特的 “动物乐园”,各种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自然材料的认识,更为科学探究营造了浓厚的兴趣氛围,为后续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设计合适内容作为园本课程探究内容
以幼儿常见的蚂蚁为例,教师基于幼儿对蚂蚁的日常观察兴趣,设计了 “蚂蚁的生活” 这一探究课程内容。教师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丰富的原始自然材料,如泥土、树叶等,让幼儿观察蚂蚁的巢穴构造和觅食行为。幼儿们在观察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调查计划,记录蚂蚁的活动路线和搬运食物的种类与数量,并通过绘画、简单文字等表征方式完整记录自己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到蚂蚁的分工合作,感受到生物生存的奇妙,课程内容紧密贴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热情,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周围的自然生态现象,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拓展自然生态教育园本课程研究内容,提升教师科学教育素养
邀请昆明理工大学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来园开展讲座和培训,专家们带来最新的自然生态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如介绍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幼儿自然科学教育。教师们也积极参加各类外出学习活动,到自然教育示范园观摩学习先进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此外,教师们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如 “幼儿自然观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的深入开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教育能力和课程研发水平,为园本课程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确保自然生态教育在幼儿园能够高质量地开展,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的 “自然生态教育” 园本课程,在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上成效斐然。环境创设、内容设计、活动开展等策略,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热爱,提升了其能力与素养,为未来奠基。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助力幼儿在科学探索之途不断前行,让自然生态教育在幼儿成长中持续发光发热,培育出更多具有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幼苗,推动幼儿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胡煜博:《基于自然教育背景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考试周刊,2024.
[3]姜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的教学策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
[4]郑丽雅:《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策略》,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