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唐明君
四川省金川县中学校 624100
引言数学问题的解决始于审题,审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思维的方向与效率。许多学生往往急于列式计算,对题目条件浅尝辄辄,导致误解题意、遗漏隐含条件、思路歧化等现象频发,这不仅是“粗心”所致,更是审题能力薄弱的集中体现。审题并非简单的识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涉及信息的接收、筛选、转化、整合与规划。因此,将审题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显性的、系统的教学任务融入日常课堂,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与思维习惯,对于破解其学习困境、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深度文本分析
浅层阅读是审题的大敌。深度文本分析策略旨在训练学生跳出“看一遍就动笔”的惯性模式,引导其像文学家剖析文本一样,对数学题目进行结构化、精细化的解码。该策略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圈、点、划、注”的实操训练,即圈出核心关键词(如“匀速”、“不大于”、“至少”等)、点出重要数据、划出关键条件、在旁白处注解条件之间的潜在联系或自己的初步思考。这个过程强制学生放缓速度,将注意力分配到题目的每一个细节上,主动发现并显化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限定词和隐含信息,从而完成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加工信息的转变,为后续解题构建一幅清晰、完整的“条件地图”。
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题中,常有此类问题:“一列动车从 A 地驶向 B 地,一辆普通列车同时从 B 地驶向 A 地,两车匀速行驶,动车速度是普通列车的2 倍。相遇后,动车到达B 地比普通列车到达A 地早1 小时。若A、B 两地相距1200 公里,求两车的速度。”应用深度文本分析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标记:圈出“匀速”、“同时”、“相遇”、“早 1 小时”等关键词;划出“动车速度是普通列车的 2 倍”和“A、B 两地相距 1200 公里”这两个核心条件;并在旁白处注解:设普通列车速度为 vkm/h ,则动车速度为 2vkm/h ;两车相遇时所用时间相同,所走路程之和为 1200km ;相遇后,动车剩余路程普通列车需走,但时间关系是“早1 小时”。通过这番细致的文本剖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时间关系)便被清晰地挖掘出来,学生便能顺利列出方程,而非面对冗长的文字感到无从下手。
二、信息转化与表征
许多数学问题,特别是应用题,其信息多以生活化、叙述性的语言呈现。信息转化与表征策略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更直观、更抽象的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化思想。教师应系统训练学生运用表格、线段图、示意图、符号等多种工具来重新组织和可视化题目信息,使数量关系、空间关系或逻辑关系变得一目了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中涉及一道题:“在 Δ ABC 中,AB=AC , ∠ ∠BAC=120∘ ,D 是 BC 边上一点,且 AD ⊥ AC,求 ∠ BAD的度数。” 单纯阅读文字,空间关系较为抽象。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图形表征策略:首先,精确地画出等腰三角形ABC( AB=AC) ),并标出顶角 ∠BAC=120∘ ,由此可计算出底角 ∠ΔB=∠ΔC=30∘ °;接着,在 BC 边上任取一点 D,但满足 AD ⊥ AC 这一关键条件。一旦试图将AD ⊥ AC 这一条件画入图中,学生很快会发现,由于 AC 是腰,从 A点作 AC 的垂线,其与 BC 的交点 D 的位置实际上是唯一确定的。通过精确作图,可以直观地看到 ∠ BAD 是 ∠ BAC( ⋅120∘ )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是 90∘ 角(因为 AD ⊥ AC)。图形一经准确表征,数量关系便豁然开朗: ∠ BAD =∠ BAC - ∠ DAC =120∘ ° - 90∘=30∘ 。图形将复杂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清晰的视觉关系,极大地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三) 条件关联与目标逆向溯源
审题的更高层次在于理解条件之间、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网络。条件关联与目标逆向溯源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的审题思维。一方面,要训练学生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条件,而是主动寻找不同条件之间的结合点,思考“这个条件与那个条件放在一起,能推导出什么新的结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待求的“问题目标”出发,进行逆向思考:“要求出这个结论,需要知道哪些前提?这些前提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前提又可以通过哪些已知条件求得?”这种正向关联与逆向溯源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解题的逻辑链条,形成清晰的解题路线图。
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圆》的单元中,证明题:“如图,AB 是⨀ O 的直径,C 是 ⨀ O 上一点,D 是 BC 的中点,连接 AD 交 BC 于点E,连接 CD。求证: AE⋅AD=AB⋅AC 。” 面对此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双向策略。
正向关联:直径AB 所对的圆周角 ∠ ACB 是直角;D 是弧BC 中点,可推出AD 平分 ∠ BAC(垂径定理推论),且 CD=BD 。
目标逆向溯源:要证明等积式 AE ∇⋅AD=AB⋅AC ,通常可将其转化为比例式 AE/AB=AC/AD ,再证明 Δ AEB 0.Δ ACD ?但观察点的位置,可能证明 Δ AEC 0.Δ ABD ?或者连接 BD、CD 后,发现需证明 Δ ABD 0.Δ AEC ?从目标倒推,需要找到一对相似三角形,其一组对应边是 AB 和 AC,另一组对应边是 AD 和 AE。结合正向关联得到的结论( ∠ACB=90∘ °,AD 平分∠BAC, CD=BD ),通过角度关系(如圆周角定理)反复尝试和关联,最终可锁定需证明 Δ ABD cosΔ AEC(或Δ AEB 0Δ ACD)。这一复杂的分析过程,正是通过将各个分散的条件系统性地关联起来,并不断向目标靠拢而完成的,充分体现了高阶审题思维的魅力。
结语
总之,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能寄托于学生的“自发领悟”或教师的“简单叮嘱”。它要求教师将审题教学作为明确的目标,渗透于每一节课、每一道例题的讲解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摆脱“读题不清、思路不明”的困境,从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地拨开迷雾,直击本质,最终实现数学思维品质与综合能力的实质性飞跃。
参考文献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J]. 倪鸿儒 .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07)
[2]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提升研究 [J]. 司王林 . 理科爱好者 ,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