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张莺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摘要:为提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跨学科教学策略,结合历史、艺术、哲学和科技学科,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研究表明,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提升其综合思维、审美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教师加强跨学科设计,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推进,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教学侧重记忆,忽视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文应与历史、艺术、哲学、科技等学科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文背景与文化内涵,提升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跨学科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跨学科方式提升古诗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多维度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涉及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以及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于古典诗文教学领域,语言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对诗文阅读与解读的实践中,亦涵盖言语沟通与表达,对文学作品进行朗诵、记忆与解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得以增强,体会语言节奏与情感,写作方面,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技巧与篇章布局,学生能够掌握语言运用的有效技巧,听力与口语技能之提升亦不容忽视,教师可运用阐释诗文背景、探讨诗歌意境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投身于讨论,增强其语言沟通与表达效能。整体而言,语言能力之增进亦显著提高了学生语言应用之能力,为促进学生今后更高效地展开思维互动与言语表达,打下坚实基础。
(二)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涵盖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古诗文教育领域,学生需深入挖掘诗文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塑造批判性思考能力,对传统诠释提出疑问并阐述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从古典文学中获取启迪,实施创新表述,打破传统框架进行全新解读,逻辑思维训练的体现为,学生能清晰、有序地剖析诗文结构、意象及其深层意蕴,实现跨学科整合,学生不仅能从多视角审视诗作,尚可借助问题导向的学习,培养应对现实挑战的技能。整合不同思维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协助学生在遭遇繁复难题时具备应变能力,提出独特的见解。
(三)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对世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初中语文学科古诗文教学领域,文化修养的塑造至关重要,探究古典文学,学生不仅得以深化对华夏传统文化的认知,领略诗篇所蕴含的历史脉络、伦理观念及哲学思考,尚可培育对文化的尊崇与归属感,古诗词乃华夏文明之珍品,探究诗歌背后的文化及历史背景,学生可深刻挖掘文化深层意蕴,提升文化自信心,通过对比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共性,学生得以拓展眼界,提升国际文化认知。文化素养的提升亦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亦推动学生树立更开放、更包容的立场,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与贡献。
(四)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强调学生对社会、环境、历史等方面的责任感,以及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诗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洞悉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社会担当,进而激发其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与思索,诸多诗作聚焦于对社情民瘼的关注,此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恰当的社会价值观念,对所涉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可审视现代社会下的职责与担当,塑造个人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借助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增强实践能力。该进程亦显著提升学生之社会责任意识,尚能塑造其独立思维、协作精神及实际问题解决技能。
二、古诗文的跨学科教学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古诗文教学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的背景下。通过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的视点,学生可从多角度把握诗文意蕴,进一步全面提高其整体实力,借助历史学科,学生能够熟悉诗文创作的相关背景信息,探究彼时社会景观、政治态势及文化语境,深入洞察文学作品的核心意蕴,艺术学科培养学生对诗文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提升其审美修养,令其领略并赞赏诗文中蕴含的美学意义。哲学课程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令学生得以从更为深奥的哲学层面洞悉作品的内在意蕴,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方法,亦促进学生多维度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尚能培育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技能及跨学科联想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二)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
跨学科的古诗文教学能显著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古诗文蕴含着语言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哲理内涵,结合历史学领域,学生可掌握诗作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社情背景,进而洞察诗人创作动机及其作品所映射的社会情境,依托艺术学科交叉,学生在领略诗文美学价值之际,解析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观念,并能从艺术视角对诗文内涵进行更深入的挖掘,通过哲学领域的研习,学生得以深入剖析诗歌蕴含的哲理与思想精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典诗文中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精髓,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而增强其对诗歌学习的关注度与兴趣。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实现跨领域的学习体验,古诗文系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的见证,从而增强诗文学习的实际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跨学科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古典文学作品与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知识融合,学生在多元知识领域背景下实现深入思考与整合,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历史学领域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背景素材,学生可从多个视角分析诗篇所涉历史人物、事件及社会状况,塑造其多维度思考能力,艺术学科助力学生于视听维度领略诗文境界,塑造其创新思维与想象潜能。哲学领域则对诗文中蕴含的哲理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探究生命之意义、价值与对世界的洞察,激发其批判性思考与深入反思能力,借助跨学科的研究,学生在多元化的思维框架下实现知识的创新与融合,塑造更具有弹性的思维模式与自主的创新能力,此类跨学科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从多个角度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三、初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整合历史学科,提升文化理解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整合历史学科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尤其是在理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时,历史学科的引入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古诗文作品都与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或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文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为例,可借助历史情境的导入,协助学生深入领会该诗的内在意蕴,《观沧海》系唐诗人王之涣创作,诗作描绘了作者立于海滨所目睹的壮阔海域,呈现了个体壮志与对生命哲理的深度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以及唐代繁荣时期的背景,尤其是彼时该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兴盛,构建学生全面认知的背景体系。接着,融合唐代文化背景,探讨王之涣创作动因与诗歌所呈现的精神气质,促进学生领会诗歌之豪迈与深邃,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解读诗歌中的寓意,“海”与“天”寓意着广阔的天地与自在,融合彼时社会的开放与接纳,助力学生领悟诗人所抒发的理想与情感,运用历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更深入地把握了《观沧海》的情感与主旨,还能提升学生对诗文的文化理解和思维深度。
(二)融入美术学科,提升审美素养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学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帮助学生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理解和感受古诗文中的景象与意境。美术学科通过诗画结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诗歌往往以精致的文字勾画出美丽的自然景象,而通过美术的手段再现这些景象,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知诗歌的意境,从而提升其对诗歌的感知与理解。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将古诗文融入教学与我国传统绘画相融合,提升学生艺术感悟,《次北固山下》乃唐诗人王湾所作,诗篇描绘了北固山之自然风貌与诗人之离愁情愫,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阐释诗作的核心理念与艺术境界,进而指导学生以中国山水画风领略诗中自然景观,例如,可呈现若干北固山之传统画作,助力学生直观领略自然风光,并融合诗中的描绘,如“千里江陵一日归”的景致,引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索。教师可倡导学生参与手工艺或绘画实践,学生需依据诗篇所描绘的意境复现北固山风貌,将诗歌情感以绘画形式呈现,借助此类交流,学生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把握诗篇中的自然风光,创作过程中仍能体验到诗歌的情感与艺术感染力,提升其审美修养,此诗画融合式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拓展艺术视野,提升其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感受力。
(三)结合哲学学科,提升思辨能力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结合哲学学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许多古诗文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通过引入哲学学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诗文的思想内涵,尤其是诗歌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其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探讨诗文中的哲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教师可融合哲学理念进行诗歌教学,王昌龄所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倾诉了诗人对友人遭贬所引发的哀愁与激愤,亦流露出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作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情感抒发,融合儒家与道家理念,探讨生命的无常与宿命的不可违抗,特别是孔子对“天命”与“知命”观念的阐述,亦及道家创始人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理念。与哲学的融合,指导学生探究诗人如何以“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领悟命运及人生价值,教师可引导开展集体研讨或辩驳,探讨哲学议题,如“命运之主宰,究竟源于天意抑或个人奋斗?”通过探讨,学生可从多元视角探析诗歌蕴含的智慧,塑造其批判性思考能力,增强辩证思维水平,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歌,仍能引发学生的哲学思索,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与科技学科结合,提升创新能力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将科技学科与古诗文教学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虚拟现实(VR)等技术,教师可以将古诗文的场景和意境更生动、立体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境。科技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感知能力和创意思维。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该元代散曲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秋季的凄凉风光,展现了诗人独处与乡愁的情感,教学中,可借助当代科技工具,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秋季的自然风光,尤其是“落叶飘零,长江奔腾不息”等描绘,运用鲜活图像与辅助音乐助力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可引导学生“领略”秋季风光,犹如漫步于诗篇描绘的苍凉景致之中,进而更深入地感受诗篇的情感。教师可构建跨学科的项目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与《天净沙·秋思》相连的多媒体项目,或运用电子绘图工具重现诗中的秋色,融合音效与视觉效果制作影视作品,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该途径,学生不仅可深化对诗歌的领悟,可进一步提升其数字素养与创作技能,进一步显著增强创新思维与操作技能,此采用科技工具的跨领域教学策略,可赋予古诗文教学新的生机,进一步丰富了学习途径,也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结论
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策略,强调其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结合历史、美术、哲学和科技等学科,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价值,提升审美素养、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跨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养。建议教师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如诗画结合、历史解读和哲学探讨等,通过实践活动如多媒体制作和绘画,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跨学科教学为古诗文教学注入新活力,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蒙芳.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4,(33):77-78.
[2]陈雍琼.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教学探索[J].新教育,2024,(23):36-38.
[3]张琳琳.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4):31-33.
[4]张曜.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4,(05):111-114.
[5]彭倩.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