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虞山本土资源,推动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再造的实践研究
陆吕雯
常熟市报慈幼儿园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关键经验的幼儿园户外学习空间再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2023/04/52)阶段性成果
摘要:科学设计幼儿游戏场,有助于幼儿感知世界,促进幼儿身体成长。研究表明,结合“时间变化”元素设置周期性活动,打破“物质空间”壁垒构建幼儿游戏圈,鹰架“思维空间”结构提升游戏指导力,可以设计符合幼儿学习与成长需求的游戏场,提高幼儿教育综合质量。旨在科学融通“时间空间”机制,升级优化幼儿游戏场设计内容,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融通机制;时间空间;幼儿游戏场
前言:幼儿游戏场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在设计幼儿游戏场时,充分
利用时间元素,让幼儿充分理解一年四季的时间变化,感受不同季节、不同节日的差异,科学培养幼儿时间观念。合理使用空间元素,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空间大小、形状等特点,提升幼儿空间认知能力。以此为基础,科学融通“时间空间”机制,串联幼儿游戏场,为幼儿提供安全、有趣的活动场所,引导幼儿高效率学习与健康成长。
1结合“时间变化”元素,设置周期性活动
在设计幼儿游戏场时,充分利用“时间变化”元素,以月、周、日为单位,设置周期性活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游戏活动体验。
1.1项目式月活动
每个月的月初,设置项目式课程内容,设计适配课程内容的幼儿游戏场,为幼儿提供游戏活动空间。”例如:十月份时,根据当月的国庆节,设置具有地域性的项目式课程,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学习并传承红色文化。沙家浜作为常熟的的本土红色文化基地,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基础,笔者充分挖掘沙家浜红色文化的课程元素,设置“沙家浜游击队”项目式课程,将幼儿园部分设施改造为作战掩体,让幼儿通过手持作战玩具,进行模拟野战,从而引导幼儿充分理解沙家浜红色文化的不屈意识,感受项目式课程的学习乐趣,提高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1]。
1.2主题式周
结合主题课程,设置以周为单位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感受时间变化对各种事物的影响,提高幼儿对时间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初冬季节,结合本园“拥抱冬天”主题课程,幼儿发现冬天的寒冷对动植物产生的影响,于是将幼儿园周边环境作为游戏场,尝试帮助动植物过冬。使用废旧衣物,给大树制作衣服,提高大树的御寒能力;为周边的流浪猫或是麻雀等留鸟建造小木屋,提供庇护与口粮。笔者引导幼儿深入分析游戏活动内容,体会动植物过冬的不易,引导幼儿理解爱护生活,科学培养幼儿生命观。
1.3系列式日活动
根据四季变化,设置以日为单位的的游戏活动。比如在秋天丰收季节,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收集苹果、梨等应季水果,引导幼儿将水果制作成可口的果汁、甜美的果盘,将幼儿园场地作为幼儿游戏场,鼓励幼儿以小店主的身份售卖果汁、果盘,将秋天丰收快乐分享给其他幼儿与幼儿家长,打造秋日派对,体会秋天丰收独有的乐趣。将秋天的水果作为游戏活动素材,为幼儿设计“果实运动会”,引导幼儿感受水果的种植、收获劳动,培养幼儿劳动观。幼儿通过系列式活动,会对于节日、季节有更深刻的印象,从而理解不同时间带来的多种乐趣,提高幼儿对未来游戏活动的期待感,科学提升幼儿参与各类游戏活动的积极性[2]。
2打破“物质空间”壁垒,构建幼儿游戏圈
开展设计幼儿户外游戏时,通过打破“物质空间”壁垒,将原本局限于幼儿园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幼儿游戏场,拓展为囊括幼儿园、家庭、社区等空间的幼儿游戏圈,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活动条件,科学引导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2.1根据幼儿园教育条件设置多元游戏活动
从幼儿园教育条件入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设置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本土资源,逐步提高幼儿运动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将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划分为运动类游戏、探索类游戏和创造类游戏三大类。以运动类游戏为例,教师利用春游秋游等契机与幼儿浏览并观察常熟的石拱桥、苏通大桥,幼儿通过接触桥梁工程,对于汽车运动、地区交通形成深刻理解,学习并掌握安全出行知识,并且这些桥梁工程也可以为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游戏活动空间,积极参与后续游戏活动,他们在练车场游戏时,利用木板、砖块等材料搭建桥梁,为车场道路增添趣味和挑战。以探索类游戏为例,在彩虹农场中幼儿以“小小种植家”的身份,参与浇水、洗晒等农耕游戏,进行制作篱笆、搭建爬藤架等工程劳动,让幼儿对农业生产进行探索,提高幼儿对种植技术的了解水平。收集并种植常熟市的本土种植资源,比如西瓜、芦稷等,鼓励幼儿通过写字、画画等方式,记录各种植物成长情况,探究植物生活习性,并引导幼儿进行合理分工,设计科学的种植计划,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鼓励幼儿之间相互讨论,并整理出完整的植物成长记录与绘图内容,以班级名义制作植物牌,结合彩虹农场种植场地,制作种植地区,丰富种植总结内容,以此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必要的劳动,幼儿对农业生产进行深入探索,提高幼儿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幼儿创造积极性。笔者通过设置幼儿游戏圈,向幼儿提供创造类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以创造类游戏为例,幼儿在打卡常熟美食后,对叫化鸡特别感兴趣,于是在虞山老街尝试搭建土灶台,学习并制作叫花鸡。在户外沙水区,幼儿使用泥浆在泥水墙上绘制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在参观常熟方塔园、琴湖电视塔等建筑后,幼儿充分吸收不同时代建筑物的建设风格,提高创造积累,在户外建构区尝试搭建新塔和旧塔。在户外染坊中,通过提供蓝印花布等具有江南特色的布料,幼儿学习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鼓励他们将创造经验、积累素材融入拓染,通过作品展示幼儿独特的审美风格,并且将他们的布艺作品制作成班级窗帘、桌布等作品,配合适当的语言夸奖、行为引导,为幼儿创造提供正向反馈,科学提升幼儿对游戏活动的积极性[3]。
2.2结合家庭教育条件开展亲子活动
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充分开发家庭教育条件,完成幼儿游戏圈的有效拓展,引导幼儿家长与幼儿开展亲子活动,提升幼儿对物质空间的理解层次。比如笔者与幼儿家长沟通,鼓励幼儿家长在双休日、节假日到常熟市的各类老字号,让幼儿以“小饕客”的身份打卡,了解常熟市当地的各类美食,加深幼儿对常熟市本土资源的印象。或是由幼儿家长带领幼儿共同探秘虞山山洞,感受自然独特之美。通过亲子活动,既可以让幼儿与物质空间形成更深入的交互,强化幼儿对城市、山水物质空间的感知能力,也可以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健康成长有较大帮助,组织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由幼儿园举办的集体亲子活动,既可以为幼儿家长相互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吸收其他幼儿家长亲子活动的经验,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家长在亲子活动的问题,指导幼儿家长及时改正,发挥亲子活动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正面影响。
2.3利用社区教育条件推动社区活动
教师与社区管理单位进行沟通,让幼儿通过参与社区各类活动,对于人际交往、环境交互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构建适合幼儿成长与活动的良好幼儿游戏圈。比如虞山上的“蕈油”在每年五六月黄梅季节、八九月夏秋之交生长,带领幼儿参与“追蕈足迹”的社区活动,让幼儿与社区居民沟通,学习蕈的采摘方式、生长模式、美食制作方法等,既打破物质空间壁垒,也打破人际交往壁垒,提高幼儿的语言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笔者也带领幼儿参观护城河樱花,到宝岩生态园挖竹笋,引导幼儿充分解构本土物质空间,提高幼儿自然环境交互能力[4]。笔者通过邀请幼儿家长参与社区活动,完成亲子活动与社区活动的充分结合,为幼儿家长提供观察幼儿行为的新视角,感受游戏活动对幼儿成长、学习的积极引导,提高幼儿家长对游戏活动的认可程度,以便打造良好的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机制,保证幼儿游戏圈的可持续性。
3鹰架“思维空间”结构,提升游戏指导力
为保证幼儿游戏场设计方案的完整性,笔者通过鹰架“思维空间”结构,科学提升游戏指导力。其中,鹰架即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让幼儿在接受外部支持过程中,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目的是引导幼儿借助外部支持进行创造,科学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3.1游戏评议
幼儿参与户外游戏活动时,需要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游戏活动内容进行评价与调整,优化游戏游戏场部分设施,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进行学习与思考,可以细化为以下两项内容。
(1)自我评议
针对自我评议,需要以《指南》为引领,梳理了幼儿在游戏中比较显性的几项能力,从游戏活动主要发展维度建构幼儿的发展指标。每个发展维度梳理出相应的分类发展目标,对幼儿的具体发展目标进行细致的分类描述与不同发展进程的描述建构出幼儿发展的检核表。同时,教师在幼儿游戏后,帮助幼儿针对自己的困难点:教师观察个别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做出相应评价。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围绕幼儿游戏初级阶段、稳定阶段和的核心经验,设计相应的自评表—档案式镜子,鼓励幼儿从正向激励的角度回忆自己的游戏经历,并用不同的方式肯定自己,看见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班的“档案式镜子”,幼儿通过盖一种印章的方式,在个人档案本中记录自己在游戏中的情绪、兴趣等情况。中班的“档家式镜子”,幼儿通过盖多种印章或画符号的方式,在个人档案本中聚焦自己在游戏中的策略形式倩况。大班的“档案式镜子”,幼儿通过画符号或前书写的方式,在个人档案本中记录自己在游戏中的策略形式和问题解决情况。
(2)现场评议
现场评议指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组织幼儿现场讨论、记录和分享,呈现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思考与学习的质性信息,让幼儿看见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以“项目故事”的形式,在环境中循序呈现幼儿在某一阶段游戏发展中的思考与学习,包括了幼儿的讨论、调查、绘画、前书写、照片和问题解决等。同时,以“游戏日记”的形式,在环境中循序呈现幼儿上一次与下一次表演游戏问题解决策略的思考与变化,具体为游戏现场记录的相关思维导图。
3.1游戏指导
针对户外游戏指导,可以细化为游戏场地空间与游戏场地材料两个部分。对于游戏场地空间评价,教师需要观察各个区域的游戏活动活动是否适合幼儿实践、思考,在设置幼儿游戏场时引导幼儿制作具有明显特征的班级标识,确认幼儿是否在各个区域留下明显的活动轨迹,以此分析幼儿是否对游戏活动展开更深入的探究,从而延伸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学习、思考的便利条件。在幼儿游戏场设置中,教师会对幼儿移动路线设计、区域划分进行分析,确认幼儿游戏场是否便于幼儿进出。对于游戏场地材料评价,根据幼儿人员数量与游戏活动要求,以彩虹农场为例,需要确认游戏空间中是否投放足够数量的锄头、铲子等工具,并在工具上设置有关工作使用方法的小贴士,便于幼儿使用工具。同时,教师准备若干活动问题记录纸,鼓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思考、研究,并根据游戏活动内容、幼儿游戏场设置,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由教师参考幼儿想法、意见,完成幼儿游戏场的改造,从而充分发挥游戏活动指导对幼儿思考与行为的引导作用[6]。
参考文献
[1]戴清.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户外活动开展策略[J].家长,2024,(35):162-164.
[2]原媛.借助区域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亚太教育,2024,(22):168-170.
[3]曹丽莉.幼儿园课程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4,(35):100-102.
[4]周平平.户外活动中幼儿自主游戏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4,(30):113-115.
[5]孙爱君.从“户外场地”到“幼儿游戏场”: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J].教育科学论坛,2024,(02):77-80.
[6]季捷敏.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区角的创设路径[J].山西教育(幼教),2023,(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