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思政课视角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作者

黄先鸿

福建省宁德市第五中学 352100

摘要:本文探讨了思政课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及不足,本文提出了通过情境创设、文化渗透、任务驱动和综合评价等教学手段,推动思政元素与英语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及英语语言能力。研究旨在为新时代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视角;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创新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传统英语课堂通常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思政元素在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渗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挑战。本文旨在探索基于思政课视角的英语教学创新路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思政课视角”及其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关系

思政课视角强调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在英语课堂中,思政元素的融合要求教师不仅教授语言知识,还要通过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理解文化差异,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国际视野。因此,基于思政课视角的英语教学模式不仅关注语言能力的提高,更注重思政素养的塑造。该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英语教学的媒介,进行思想政治的潜移默化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认同感。

二、当前英语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及其不足

目前,思政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英语课堂仍旧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提高,缺乏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渗透,仅仅将英语作为一门技能性学科来教授,而没有充分利用英语这一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教师在课堂中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多偏向传统,创新性不足。因此,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三、实践策略:基于思政课视角的高中英语教学创新路径

在基于思政课视角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创新的实践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双重提升。

(一)情境创设:通过故事引导实现思政教育

情境创设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课堂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反思社会现象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Global Issues”(全球问题)主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Case Study: The teacher introduces a short English story about a young girl's struggle with climate change in her community. Students are asked to read the story, identify key vocabulary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iscuss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 in groups.

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词汇,还能够通过讨论和表达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二)文化渗透:通过跨文化比较增强价值认同

文化渗透策略旨在通过比较中外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在理解多元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Festivals and Traditions”(节日与传统)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Case Study: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groups to research and prese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and Western Christmas. After their presentations, they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in English reflecting on the unique values these festivals represent in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关于节日的英语表达,还通过对比和反思深入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例如,春节和圣诞节都强调家庭团聚,但春节更突出了代际关系与传统文化的延续。这一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同时提升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任务驱动:通过分组合作激发探究能力

任务驱动策略以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和思政素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综合性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Protecting Endangered Animals”(保护濒危动物)这一单元中,可以设计以下任务:

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濒危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查找相关资料,撰写一篇说明文并进行英语课堂展示。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Case Study: How can raising awareness of endangered species contribute to a mor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学生通过研究和展示,不仅提升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研究能力和环境保护责任感。任务驱动的核心在于,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语言水平且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关的任务,确保任务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提供充足的指导与支持,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并获得成就感。

(四)综合评价:通过反思促进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综合评价策略强调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过程的全面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进而推动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完成“Social Media and Teenagers”(社交媒体与青少年)主题的学习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评价方式指导学生总结经验:

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英语短文,题目为“Does Social Media Bring More Benefits or Harms to Teenagers?” 学生在完成写作后与同伴交换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反馈讨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课堂表现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改进方向。

Case Study: A student argues that while social media fosters global communication, it also causes over-reliance and reduces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suggesting moderation as the key.

这一过程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还帮助学生通过同伴与教师反馈进一步完善表达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总结

基于思政课视角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情境创设、文化渗透、任务驱动和综合评价等策略,学生不仅提升了英语语言能力,还在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这种教学模式为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教师的课堂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优化这些策略的实施细节,使其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和教育实际。

参考文献

[1] 刘浩然. 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J]. 教学研究, 2024(1):25-29.

[2] 陈若曦.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 2024(2):45-51.

[3] 林子轩. 高中英语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