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研究

作者

谢建华

台山市新宁李树芬中学 529200

摘要:

“核心素质”构成了新时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提升初中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其创造力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核心素养的理念与方法融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相关探讨,以期望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

在中学阶段,化学学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推行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真实需求与个性发展也未能充分满足。而“大单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高效整合多元学习内容、系统展示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教育模式。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为中学化学教育的进步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一:选定教学单元,确定教学结构

在初中化学教学大单元的实施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教学单元至关重要。设计教学单元时,教师需从教材编排顺序、知识逻辑顺序以及题目设计三个维度进行细致考量。在处理课本内容时,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单元划分;在知识的逻辑次序方面,教师需考虑现行化学教材的结构特点,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并据此确定教学单元的构建。

例如,《碳与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核心主题聚焦于“碳”元素及其氧化物,涵盖了从碳到碳氧化物的丰富内容,同时,也涉及了酸性、碱性和盐类的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尚未得到充分彰显。因此,基于教材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单元在主体架构和教学内容上均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多元化特点。于是,因此,教师可将本单元主题定为“物质的多样性”,进而将核心概念、次级核心概念与基础知识架构紧密联系,最终确定大单元教学框架。

二:依照教学结构,制定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初中化学课程要求教师们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超越常规的教育理念,在整体教育规划的指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单元教学的主体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将化学理念、学科技能、学科思维和学习方法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相互关联,实现知识与素质的有效结合。通过确立单元主题和目标,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使学生在宏观概念的框架下,获得系统性、目标导向性的指导,构建起连贯且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思维、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中实现均衡进步。

例如;在“燃料及其利用”这一教学单元中,教师们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要求,精心设计了单元课程内容。首先,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燃烧现象的基本知识以及有效灭火的方法。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分析灭火的原理。其次,在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们需设计多样化实验,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论证技巧。最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燃烧现象的内在与外在成因,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解释和阐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依据本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能够轻松归纳出每个小单元的核心内容,即燃烧现象及其灭火机制,并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运用。因此,在后续的各个单元学习中,可以围绕这一核心,帮助学生对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

三:材料整合与活动设计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融入生活实例、历史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社会热点话题,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将“溶液”这一主题划分为三个子主题:溶液的形成、溶解度以及溶液浓度。每堂课都应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创设相应的情境,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溶液”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中,(1)在进行"溶液形成"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以下步骤:1. 演示蔗糖溶解过程(教材P19实验1-5),引导学生观察溶质消失、溶液均一等现象;2. 分组实验对比高锰酸钾和碘在不同溶剂(水、酒精)中的溶解情况(教材P9实验1-2),认识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3. 讨论医用酒精、碘酒等常见溶液的组成(教材P40插图),归纳溶液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展示溶解过程,结合教师讲解、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2)在“溶解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规划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实验探究环节,通过观察和总结,让学生能够掌握溶解的“饱和”和“不饱和”现象;其次是关于溶解性的理论认识部分;最后是对溶液中溶解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讲授、实验操作、以及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体验。(3)在《溶液的浓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三个递进问题: 如何数学方法对比5%和10%葡萄糖溶液的浓度差异?(通过观察,建立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如何准确配制50g 6%的氯化钠溶液? 如何将75%医用酒精稀释为消毒液?(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浓度换算) 教学活动中,通过展示医疗配液事故案例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完成溶液配制实验,并融合讲授公式、讨论误差、探究实际应用等教学方法。

结论:

之前的教学工作常常依赖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将分散的、局部的、不连贯的基础知识点传输于学生,进而导致学生根据个人教学进度进行知识迁移、内化和应用的能力得到限制,也难以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与此相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基于全面认识的教学,具有较高的操作灵活性。因此,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持续优化知识体系,明确大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任务来推动教学进程,确保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参考文献:

[1]

伊娇.核心素养视域下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问答与导学,2022(32):132-134,142.

[2]

庞嵩,沈红英.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24(6):23-27.

[3]

李正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4(2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