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从情境到实践的创新探索
岑玉兰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文明小学,邮编:533900
本文系:百色市右江区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小学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459)
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被视为人文素养的重要一环,在小学阶段,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指引,让他们逐渐领悟人文价值、内化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本文将结合过去从业经验,说说个人对此的浅薄意见,希望能为同行们优化后续教学工作带去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人文素养;创新举措
近几年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所谓“培养人文素养”,其本质是塑造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确保学生对社会具备科学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过程。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更好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逐步成长为对国家建设有利的优秀人才。为此教师要发挥辅助者的角色价值,向学生提供科学点拨,促进实现更快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体现
语文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产物,人文素养是人类文明得以有序传承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有其必要性:在促进学生情感、思维、审美等能力发展上发挥着核心价值。借助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强化对文字的理解感悟,提高对美的品鉴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外,人文素养教育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语文不但有工具属性,也具备科学特色,通过深入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接触不同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形成国际视野,实现全面发展。人文素养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经历语文深度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下的热点,对社会高度认同,提高参与意识,滋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内化社会责任感。
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关键的引路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确保具备高尚的人文情怀,善于用正确的言行举止感化学生,让学生体会人文之美。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情感上形成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再次,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和任务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并保持对学习的热忱,不断释放创造力、想象力。最后,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动态观察学生的内在情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确保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支持。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从情境到实践的创新探索
(一)吃透教材,做好充分准备
新课程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是教材,这是由专业学者探讨研究后编撰而成的。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前提是,教师系统钻研教材,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锁定重难点,选取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度一致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了解教材编撰的意图,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模糊,很有可能陷入本末倒置的状态。在备课期间,教师要先通读几遍课文,根据教育目标设定教学方案,尤其需要在备好课文的同时准备教学需要的图片、多媒体设备。
(二)利用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个人单向讲解的方式不停输出,学生对知识学习陷入茫然。小学生年龄不大,接触过的生活场景有限,单纯的灌输无法让他们窥探内容的真正含义,为此教师要利用好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打造丰富的环境,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
1.导入环节融入情境
在课堂伊始阶段,如果学生对新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就能为后续的学习保驾护航,因此教师要创新导入情境,既体现学生的兴趣,又要确保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以《白鹭》的教学为例,由于许多学生不曾见过白鹭,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容易陷入困境,所以在课堂初期,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白鹭图片,并导出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同学们,这个美丽的动物叫什么?谁见过它?你们能介绍一下这种动物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白鹭》新课程。另外,也可以在课堂初期借助多媒体播放白鹭的记录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2.情境与合作模式相结合
在课堂讲解期间,为了使现场氛围更活跃,教师应该将合作模式贯穿于情境教学全流程,督促学生自主探索、与他人合作学习,此举不但能强化师生互动,还能促进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确保大家实现深层次思考、获得充分理解,仍然是以《白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白鹭的身体特征出发,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课文中描写白鹭的内容——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全身流线型结构。之后要求学生立足动态、静态这两个角度出发总结白鹭的特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对白鹭的由衷赞叹。教师再进一步点拨,要求学生试着分析《白鹭》这篇文章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借由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悟。
3.创设表演情境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表演欲望,组织大家参与表演活动,让他们在亲身经历表演后实现深刻感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表演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优生、忽略学困生,相反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大多数人都积极参与进来。《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故事,饰演最喜欢的人物,通过编撰对话、动作及调整神态等方法塑造饱满的形象。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本就充满着强烈的人文色彩,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恰当,也有其必要性,此举可以促进学生实现综合性发展,为此教师要发挥引路人的角色价值,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做好系统准备,在课上构建情境,确保学生对即将接触的内容产生兴趣,浸润于情境中与他人合作探索,尝试表演文本描述的情节、涉及的人物,如此多举措并行,可以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良好的情境中持续摸索前行,提高人文素养,为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苏江.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教学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J]. 智力, 2020, (32): 49-50.
[2]孙欢.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20, (08): 2.
[3]项小燕. 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 [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 37 (01):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