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德育渗透策略
黄奋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眉山 620564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愈发关键。本文聚焦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深入剖析该专业教学现状与特点,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探索将德育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多维度举措,致力于在传授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德育教学策略
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核心目标。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作为培养前沿技术领域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需强化其思想道德教育。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推进,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且有效地融入专业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德育教育相对薄弱。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团队协作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德育素养对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至关重要。因此,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探索适合该专业的德育渗透策略,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本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为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一)塑造正确价值观与职业观
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课程思政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学生未来将投身于相关行业,面临诸多复杂的技术与伦理抉择。通过课程思政,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而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强调诚信与责任的重要性,教导学生在处理数据、开发软件、设计电子系统时要遵循职业道德,不弄虚作假、不侵犯知识产权,使学生在踏入职场前就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操守,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确保他们在面对利益诱惑与技术挑战时,能坚守正道,做出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决策。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社会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在大型电子项目开发课程中,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任务,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沟通、协调与相互支持,如同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一样,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三)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电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深远,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医疗、交通、金融等,其安全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对社会的重大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参与到构建安全、可靠、公平的信息社会的事业中,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真正成为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需深入剖析专业知识体系,精准提炼并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在理论课程方面,例如在讲解电路原理时,可引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历程,从早期艰难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到如今特高压技术领先世界,展现我国在能源领域的奋斗与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白科技进步背后是国家实力的支撑与无数科研人员的奉献。在实践课程环节,挖掘思政元素同样关键。如在电子产品组装实训中,强调质量意识与工匠精神,教导学生对待每一个电子元件的焊接、每一个线路的连接都要严谨认真,以生产出高质量、可靠的电子产品为目标,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思想道德认知。
(二)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融合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法可创设与专业相关的真实或模拟情境,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例如,设置一个电子产品研发企业面临市场竞争与技术难题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专业知识攻克技术难关,还要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包容与互助,同时面对市场诱惑时坚守商业道德与诚信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与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收集整理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中的正面典型案例与反面警示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专业行为背后的道德与伦理规范,增强学生的思政感悟与判断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德育成效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例如,在小组项目完成后,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专业技能运用、团队协作、道德行为等方面;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指出他人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在专业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与教学方法。学校管理部门依据评价数据完善教学管理与德育工作规划,形成教学评价与教学改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与德育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推进课程思政意义深远。通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与完善评价体系,可有效渗透德育教育。这不仅助力学生塑造正确三观、提升综合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也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范例。未来,持续探索优化,定能培育出更多德技双馨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服务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子燕.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J].办公自动化,2021(09):5-6.
[2]徐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