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看见孩子,看见课程

作者

张瑜

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江苏苏州,215000

一、引言

幼儿园班本化课程指教师在园本课程的框架下以班级为本开发课程,根据班级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共同兴趣,充分运用班级的各种课程资源,在与儿童和各种资源的互动中,运用教育理念、知识储备及教学智慧,与儿童一起建构课程、探索学习的动态过程。本文将从课程审议的角度,从“ 情境+问题” 双驱动审议出发,对班本化课程实施展开讨论,以解决班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班本化课程质量的提高。

二、“情境+问题”的理论研究

1.“情境+问题”课程审议的内涵

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为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 由此形成了实 践共同体的统一概念。问题学习则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持续问题求解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基于此,将“情境+问题”课程审议的内涵界定为:在“ 情境+问题”双驱动审议的视角下,统一整合情境、问题与课程审议三个维度,能够有效解决班本化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提供班本化课程实施的问题情境,提出并解决班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生成班本化课程实施的实践策略。

2.“情境+问题”的基本范式

教师在实施班本化课程时,常会遇到班级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如何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实施班本化课程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 情境+问题” 双驱动审议,以班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实内容和场景为起点、以产生的课程问题为中心,构建不同的操作范式解决难题,可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1)“1→N”型范式

“1→N” 型范式是指在一个课程情境下,在审议过程中提出并解决多个班本化课程实施的问题,使审议主体从儿童视角出发,多角度思考班本化课程的可行性,以使班本化课程更符合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找到“ 为什么教” 的起点。下文将结合具体的课程情境分析如何应用该范式。

课程情境:新学期初,幼儿园的大厅换上了可变色、变温的智能鱼缸,其中,最为靠近鱼缸的大一班级主动请缨来照顾这些娇贵的热带鱼,于是“正确使用智能鱼缸、为小鱼打造一个舒适的家”成为大一班幼儿最为关注的话题。大家利用周末时间与家人逛逛花鸟市场、直播间里下单鱼苗,幼儿各自认领了布置水草、躲避屋装饰等不同任务内容,在班级中更是热火朝天地清洗火山岩;设计鱼缸图纸;给小鱼过水过温等等,在幼儿亲身体验与直接操作中,铺沙、养鱼、育草的个体经验不断交互传递,大大促进班级集体幼儿的经验积累,有序推进了班本生成活动“小鱼搬新家”的行进。

教师可针对上述情境,分别从儿童、教师、班本化课程价值、班本化课程资源四个角度提出问题:问题1:智能鱼缸本身的功能、养护要求对幼儿的学习品质有哪些促进和提高的帮助?问题2:班级教师在养护小鱼方面的经验是否能给幼儿足够的支撑与引导呢?问题3:幼儿感兴趣的“小鱼共生“问题是否存在进一步探究的价值?问题4:是否有开展“小鱼”主题活动的班级资源、学校资源或社会资源? 这些资源能不能进一步生发出新的课程活动?

(2)“N→1”型范式

“ N→1”型范式是指在多个情境下,通过对相应问题的求解,归纳出班本化课程的共有特征与核心要素,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这有利于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这一班本化课程实施关键点,关注儿童的生活这一课程生发的落脚点。下文将结合具体的课程情境分析该范式如何应用。

课程情境1:第三周周一归来后,鱼缸壁上出现一大块、一大块的绿色污迹,整个鱼缸水质看起来也十分浑浊,在紧急咨询班级中热爱养鱼的家长之后,幼儿得到的回答是“水草爆缸了,罪魁祸首就是过长时间地打开鱼缸灯光,导致了水藻任意生长”,而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管理好鱼缸光照时间,保证每日光照在五小时左右。孩子们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干净的水环境,对于鱼缸光照的管理更加上心,每天经过鱼缸时他们总会着急地询问“开灯超过五个小时了吗?”,或是不断地跑向鱼缸去观察水质的变化。

课程情境2:班级幼儿对鱼缸的关注很快引起教师的重视,能够在课程活动中针对某一观察目标长时间进行观察、比较是珍贵的学习品质,他们几个几乎每天都会给同伴们带来鱼缸变化的“新情报”。通过对晨晨观察和分析,发现自从爆缸事件后,她的注意力逐渐从原来的仅仅关注“小鱼”转而到了“鱼缸还会长绿藻吗?”“鱼缸的灯现在要关吗?”“会超过5个小时吗?”的话题上,显然,“如何对鱼缸进行灯光时长的管理”这个问题显然困扰到了孩子们。

作为活动中的教师,在以上多个课程情境中总结出来的共性问题就是“班级幼儿对于鱼缸灯光时间管理的急迫需求”,也看到了本次生成活动向深层次推进的契机。

三、基于“问题+情境”双驱动审议的价值判断

孩子们研究“鱼缸光照时间”的话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呢?老师们刚开始的时候意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意义”,有的则认为“超纲、难度大”,那我们究竟如何科学回应孩子们呢?为确保研究互动的科学性、准确性,教研组成员一起参与了班级的课程审议活动。经过对照《指南》《纲要》等一系列专业书籍,最终,大家认为“大班幼儿应对生活中的时间有一定的概念”,“认识时间有助于帮助幼儿更好的利用时间”“管理好光照时间能更好地帮助小鱼生长”,而每天放学后的5-10分钟“头脑风暴”也成了班本化课程研究活动的一项机制。

《评估指南》中指出“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影响幼儿园园本课程班本化实施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真实有效的情境引发了班本化课程问题,其能够聚焦共性问题引发审议,以多元、多路径的方式解决纷繁复杂的班本化课程实施问题。 不同范式的“情境+ 问题”审议,将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行为有机联结。通过把脉现阶段幼儿对于时间管理的需求点,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与操作中进行自我经验建构,感受生活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班本化课程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价值,推动幼儿自主学习,收获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