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开发物理实验资源与教学模式

作者

张瑾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213000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能力至关重要。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物理实验资源和教学模式逐渐难以满足需求。智能技术的兴起带来了新契机,其具备的交互性、可视化等特性,为物理实验教学注入活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下开发物理实验资源与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技术;物理实验资源;教学模式

引言

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技术已广泛渗透到教育领域。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为物理实验资源开发带来新的契机,还能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借助智能技术,开发丰富且优质的物理实验资源,构建更高效、新颖的教学模式,以提升物理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1融合智能技术开发物理实验资源与教学模式的优势

融合智能技术开发物理实验资源与教学模式,具有诸多显著优势。智能技术能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虚拟仿真实验可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操作,避免因实验设备、场地等因素受限。借助智能模拟,能呈现微观、宏观或极端条件下难以直接观察的物理现象,如原子内部结构、天体运行等,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智能技术还能丰富实验资源的多样性。通过互联网,教师可获取海量优质实验素材,涵盖不同难度层次和应用领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智能设备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时反馈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精准发现问题,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实现精准教学。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线上预习、线下实践,线上交流讨论、线下总结拓展,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升物理教学质量与学生科学素养。

2融合智能技术开发物理实验资源与教学模式的关键点

2.1智能技术与实验资源融合层面

智能技术与物理实验资源的融合是推动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关键。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对传统物理实验资源进行全面升级。通过高精度3D建模,将复杂实验仪器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以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虚拟实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安全、便捷地开展各类高难度实验,感受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或宏观天体的运行规律。运用智能算法实现实验过程的动态模拟,学生可自由调整参数,即时观察相应变化,深入探究物理规律,打破传统实验资源的时空限制,为物理实验教学注入新活力。

2.2教学模式创新层面

智能技术促使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发生创新性变革。借助智能教学系统,依据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维度数据,如操作精准度、思考时长、问题解决情况等,运用智能分析技术精准洞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特点。据此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推送专属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在线平台构建互动学习空间,学生可随时与教师、同学交流探讨实验问题。在线上小组合作实验中,学生共同设计方案、分享思路、分析结果,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与综合素养。

2.3教师能力提升层面

智能技术融入物理实验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新要求。教师需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掌握3D建模、VR/AR开发、智能教学软件使用等,以便将复杂实验以直观、新颖方式呈现给学生,增强教学吸引力。要具备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数据,精准把握学习状况,实施针对性指导。还需提升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结合智能技术特点,设计出更具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知识。学校应提供系统培训与交流机会,助力教师不断成长,适应智能时代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挑战与新需求。

3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开发物理实验资源与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3.1智能技术范畴

在初中物理教学里,智能技术为实验资源开发与教学模式变革带来广阔空间。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为例,传统方式下学生操作凸透镜、光屏和蜡烛寻找像的位置,过程繁琐且误差较大。引入智能技术后,借助虚拟实验软件NOBOOK,学生能在电脑上快速改变物距、焦距等参数,即时观察到清晰的成像变化,直观理解成像规律。又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程中,利用智能传感器精确测量声音的频率、响度等数据,并通过图表呈现。智能技术不仅丰富了实验资源,还革新了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情境中,更高效地探索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3.2实验资源开发内涵

实验资源开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意义重大,其内涵丰富且多元。它并非局限于传统实验器材与方式,而是涵盖对各类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创新运用。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物品开发实验资源。学生用毛巾、木板、玻璃搭建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以木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平面上拉动木块感受摩擦力大小变化。还可借助弹簧测力计精确测量拉力,进而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这一过程中,生活物品转化为实验器材,丰富了实验形式。同时,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汽车刹车过程视频,分析摩擦力在实际中的作用。通过这种将生活资源、多媒体资源融入教学的方式,拓展了实验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助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3.3实验教学模式要点

实验教学模式要点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知识深度理解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体系。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为例,要点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实验准备阶段,引导学生依据已学知识,大胆提出关于串联电路电流关系的假设,激发主动探索欲望。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与数据采集能力,学生需正确连接电路,使用电流表精准测量不同位置电流值。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数据,当发现测量结果与预期不完全相符时,深入思考误差来源。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与困惑,总结串联电路电流规律。教师适时给予指导与点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将实验探究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

结束语

智能技术与物理实验资源及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运用智能技术,开发出多样化的实验资源,构建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红艳.人机协同下的初中物理实验精准教学模式探究[J].家长,2024,(19):119-121.

[2]胡严.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4.

[3]王柳敏,杨国清.人工智能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名师在线,2023,(09):27-29.

[4]樊旭光.初中物理教学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2,24(17):197-199.

[5]赵玲朗.高中物理智慧教学模式构建及智能支撑工具与资源进化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