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作者

张建清

曲靖市马龙区张安屯小学 6551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有效问题情境加以创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探究自主性,还能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及效果。然而,教师常常因受到学生学习情况及需求了解不足、创设问题情境较为单一等因素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防止这一情况出现,教师要加强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分析,通过细致了解了学生小学数学基本学情、教学要求、学生需要后,完成对生活化、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形成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获得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跟随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主动学习、思考、探究和合作,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更好地展开,让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获得全面综合的培养与发展。

一、依托书本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不仅是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料,还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力帮手。充分发挥书本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使用价值,教师可以对教材呈现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了解,并围绕主要知识内容创设相对应的情境,让学生跟随情境展现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分析,以此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有效掌握。以《观察物体》为例,该章节主要包括“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和“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内容。在对学生开展“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教学时,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的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在深度剖析教材时,教师发现教材展现的教学图片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直观地了解物体不同面的不同形状。实际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教材图片图形相似的一个投票箱,并运用“我们如何判断这个箱子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问题,将学生直接带入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整个过程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性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找到正确观察物体的方法,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二、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和喜爱新鲜事物的个性特点,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有效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就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数学游戏活动中,也能自觉主动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更加牢固地掌握教学数学知识内容。以《倍数与因数》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出示“2×6=12”的算式,细致解释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知识。在学生对倍数与因数有了一个初步感知后,引出“18的因数有哪几个?”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教师则通过学生说出答案判断知识掌握情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对倍数与因数知识的有效掌握和应用,教师利用“抢3”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该游戏主要是以数字接龙的方式进行,学生依次从数字1开始数数,数到3的学生需要站起来,以拍手的方式代替报数,这一过程学生不小心数出数字“3”时,就会被淘汰出局。当学生依次数到“3”的倍数“6、9、12、15、18……”时,对应学生也要以拍手的方式代替报数。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先带领学生玩一遍,然后组织学生完成这一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设置“这次游戏因数和倍数对应内容是什么?你能归纳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与特点吗?”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和举手回答中,系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对“抢3”趣味游戏进行拓展,让学生参与到“抢5”“抢7”“抢9”等趣味游戏中,让学生获得更多思考分析和实践应用的机会,促进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倍数与因数重点知识。

三、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蕴含的许多知识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有效联系现实生活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就可以让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指引学生透过观察和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数学情景,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促进学生学会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整个过程学生也能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以《混合运算》为例,该章节包含了四则运算、O的运算、运算定律等内容。在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细致把握和有效运用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场景引入到课堂,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跟随情境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实现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去超市购物创设问题情境,“小明和妈妈一同去超市,买了2袋面包,每袋单价为7元,5盒酸奶,每盒4元,2包薯片,每包6元,结账时小明妈妈付了50元,问买东西总共花了多少钱?付的50块够不够,够的话还剩下多少?”面对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数学问题情境,学生也会被生活常见情景所吸引,主动根据题目给出的线索进行分析,如买了2袋面包,给出每袋单价7元,就可以运用乘法得到总的价格为14元。然后以此类推,酸奶和薯片价格分别为20元、12元,很快学生就能反应过来50元够付买的东西,还会剩下4元。最后引导学生列出相关算式,在更加规范的计算中,掌握混合运算知识和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

未来,教师对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坚持与时俱进,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应积极探寻多种教学手段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切实满足,促进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兰木瑞杰.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人教版教材为例[J].学园,2022(17)

[2]黄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