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班课程故事:我和桃树共成长

作者

杨丹

江苏省常州市运河之星幼儿园

课程源起:

饭前听故事时听到了一个关于桃树的故事,有的小朋友说:“我见过桃树。”有的小朋友则表示不知道桃树是什么。于是,我们决定在幼儿园里寻找桃树,但是孩子们一起将幼儿园都找了一遍,发现幼儿园里并没有桃树,孩子们非常失望。但他们也由此萌生,有小朋友对老师说:“幼儿园里没有桃树,那我们可不可以自己种一棵?”于是,我们开展了第一个活动:种桃树。刚好临近寒假,小树种在幼儿园里没有人照顾,有位小朋友自告奋勇,在寒假将桃树苗种在了家中的花盆里,等开学再移栽至幼儿园内。什么时候种树、该如何种植小树?根据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课程实施:

故事1:种桃树

3.12植树节要到了,小朋友们想在幼儿园里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班级的桃树,盼盼将寒假种在家里的桃树苗带来了幼儿园,小米妈妈和盼盼婆婆一起来帮助小朋友们种下桃树。小朋友非常激动,盼盼对着桃树说:“桃树你要快快长高。”九月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吃到甜甜的桃子了!”于是在盼盼婆婆的帮助下。我们成功地种下了两棵桃树,并在桃树外圈扎下了一圈篱笆来保护小桃树。在两位妈妈的带领下,孩子们给篱笆装饰上了漂亮的超轻黏土。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通过本活动幼儿知道植树节的意义,加深对树的认识,知道如何照顾树木,并且尝试与同伴互相合作,激发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活动中能够愉快的参与活动,感受与父母共同种树的快乐。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幼儿喜欢亲近大自然,天生具有主动发现、探索的愿望。当小朋友萌生在幼儿园种棵桃树的想法后,教师及时给予支持,家园合作,将想法付诸于实践,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实际经验。

故事2:桃树死了吗

复课第一天,小朋友非常关心桃树的状态,于是在区域活动时间部分小朋友一起去看望桃树。小朋友们来到了种桃树的地方,这时,小朋友们大声喊道:“桃树发芽了。”但是很快就有小朋友反驳道:“桃树没有发芽!是我们做的篱笆发芽了。”小朋友们仔细上前看了看,发现原来真的是篱笆发芽了,而不是桃树发芽了。荣荣问道:“桃树死了吗?为什么别的树发芽了,桃树还不发芽?”馨馨说:“肯定死了,他都不长叶子了。”但也有小朋友说桃树在睡觉,还没睡醒。小朋友们继续仔细观察,最后小朋友们得出结论:一棵桃树死掉了,另一棵还活着。赵乐冰说:“我们怎样才能让小树快快长高呢?”球球说:“小朋友长高要吃饭,桃树长高要喝水。”小朋友们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小朋友还是想再救一救那棵死掉的桃树,赵乐冰说能不能把桃树搬进教室里,好好照顾它救救它,所以我们决定将这棵死掉的桃树搬进教室里,看看能不能救活它。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幼儿能够及时观察到疫情前后桃树的生长变化,知道植物也有死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桃树没有发芽,而旁边的篱笆已经长出了绿绿的嫩叶,小朋友们从而得出桃树是不是已经死掉了的问题。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其实在带幼儿去看桃树之前,我们老师就已经发现有一棵桃树已经快要死掉了,并且篱笆长出了嫩芽,但我们教师并没有直白的告知幼儿桃树的变化,而是带着幼儿一起去近距离观察,让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从而得出直接经验。

故事3:树叶上的洞洞

户外活动时在带孩子去给桃树浇水的过程中,九月小朋友惊奇的发现一片树叶上有很多的小洞洞,听到她的话,其他小朋友也凑过脑袋来看,杜云馨小朋友说:“为什么上面有这么多的洞洞呀?”,接下来孩子们对树叶上的洞洞展开了探索......

郭雨晨说:“是被风吹的吧。”仔仔说:“是被别的班的小朋友手扣的吧的。”盼盼说:“是被虫子咬的”。赵子墨说:“是被虫子吃的。”汤欣玥说:“肯定是被虫子吃的。”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是被虫子吃的。那到底是什么虫子把树叶咬了这么多洞洞呢?孩子们纷纷举手说:“可能是毛毛虫。”晓米说:“是小蚂蚁吧,看,小蚂蚁还在地上爬呢。”他指着地上的蚂蚁说道。馨馨说:“蜗牛也吃树叶。”郭雨晨说:“就是蚂蚁,它上次还爬到我脚上。”汐汐说是:“可能是蜘蛛。”孩子们说了这么多自己的猜测。那到底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九月说:“可以问天猫精灵 ,我家里有的只要问了就能回答 。”可是我们教室里没有。”盼盼说:“可以看手机的。”孩子提出了各种好建议,带着孩子们的建议,我们开始了探索之旅。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从室内到户外,“发现、探索”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十分重要,能够体现幼儿的好奇心和细致观察的特点,孩子们及时发现到了叶子的变化,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能猜测、讲述展开初步的探究。同时,他们也能通过联想到身边发生的事情和书上看到的知识来参与同伴之间的讨论。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善于等待的教学;“叶子上为什么有洞洞?”教师带幼儿进行探索、观察的时候、给予了幼儿发现、反思的时间,而不是急于给答案。教师的等待给了孩子更广阔的空间,才引发了孩子的奇思妙想。孩子们自己展开研讨后,教师倾听孩子们的讨论。当需要引导幼儿有进一步探究行为时,再及时追问,并及时总结提炼,推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思考:怎样看得到幼儿的发展?其实,教师是当地等待幼儿的成长,更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故事4:上网查一查

打开电脑一查,“哪些虫子爱吃树叶”,马上就出现了很多虫子吃树叶的图片,“看,那个绿色的虫子躲在树叶下面偷吃。”“那只黑色的大虫把树叶都吃完了。”“那个虫子,它吃树叶还刺人的。”“那个虫子真好玩,身体会弯曲的,长得像树枝一样。”孩子们一个个把自己观察到的分享给大家听。通过上网查一下,小朋友们认识了毒蛾幼虫、刺蛾幼虫、蚕等吃树叶的虫子。那树叶上面的洞洞是哪个虫虫咬的?要不要除虫呢?小朋友们决定等一等,通过每天观察再寻找答案。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手机、抖音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是很普遍的存在,所以孩子们在想办法时会想到各种的电子产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找解决办法,且会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根据幼儿需求,生成指导性活动:,网上寻找答案是孩子们经过讨论想到的办法,老师没有否定孩子孩子的想法,而是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了“上网查一查”的活动,大家一起通过网络权威平台学习知识会更加的严谨,也会激发集体的学习欲望。

故事5:拯救小桃树

一段时间过去了,小朋友们在观察桃树时有了拯救桃树的好办法。桃树为什么不长了呢?球球说道:“桃树的叶子都被虫子咬破了,树叶都受伤了!”小桃子说道:“我们小朋友长大要天天喝牛奶,我们也给桃树喝点牛奶吧。”我们收集了小朋友们想法反馈给了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拯救小桃树,盼盼婆婆表示可以带除虫剂来幼儿园,生活老师则从家中带来了尿素给桃树施肥。每天上午的点心时光,小朋友们都会剩一点牛奶倒进小桶里,然后加水稀释后去给小树浇牛奶补充营养。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养成分享的习惯十分重要,幼儿为了更好的照顾桃树,愿意将自己的牛奶收集起来给小树喝。在活动中,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小树不长大了是需要施肥,小树喝牛奶可以快快长大。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经过幼儿的经验认知及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其实孩子们已经对如何种植植物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基础,在找到方法之后,孩子们也都愿意和桃树一起分享自己的牛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位引导者,主体永远聚焦在幼儿的身上。

故事6:我找到了桃胶

观察目标:是否会把已有知识迁移到生活中

幼儿已知经验:已经认识桃树的基本构造(桃核 桃胶 桃花等)

观察内容:

距离种植小树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个月的时间,一些经常去照顾桃树的小朋友们已经发现了树长高了,周一晨间入园时我听到了几个孩子在门口的讨论,没有摘下口罩的球球歪着脑袋大声说:“我刚刚从旁边走过来的,桃树又长高了,可是没有长出桃胶!”在放书包的小米说:“你怎么会从看见桃树呢?”球球说:“我就是从那里走的,我想看看我们的桃树有没有长桃胶,可是没有找到。”看到旁边站着的我又对我说到:“赵老师 ,我和妈妈看到桃胶了。”“真棒,妈妈昨天就发信息告诉我了。”我拿出了手机给球球看了他妈妈发给我的图片,这是,小米,刚进门的一一和在教室里的杜云馨、段柏橙都围了过来,要看我手机里的桃胶。杜云馨看了后,走到了教室门口的互动区,拿起放大镜蹲着看了会盒子里的桃胶后对我说:“老师,桃胶真的是咖啡色的,有点亮亮的,就像石头一样。”其他小朋友听到后也围过去观察盒子里的桃胶,在周一的户外活动后我们发起了以“球球找到桃胶了”为主题的交流分享会。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对于小班的孩子更是如此,科学常识、生活认知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除了老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去主动学习发展经验。案例中,球球小朋友是个爱观察的孩子,他会把幼儿园学习到的知识放在潜意识里,并把学习的知识结合到生活中的日常观察和发现中,不知不觉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经验。我们也可以发现找到桃胶这个事情对于球球来说很有成就感,所以还会绕道看看我们班的桃树,更为欣喜的是,在球球小朋友的带动下,其他小朋友也能通过简单交流、模仿促进了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1.鼓励幼儿合作互助,相互学习;

即使是同一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儿童的学习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当某一个孩子对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时,老师可以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为学习中心去带动其他幼儿相互交流,通过对话、模仿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对与小班孩子来说,模仿是他们运用最多的学习方式。

2.家园合作,生成指导性活动。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周末球球妈妈主动把球球找到桃胶的图片发给我,并向我提问时,我就知道这是一次很好的家园合作,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机会,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生成了主题交流分享会。

课程反思:

幼儿是在幼儿园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而我们教师,是和幼儿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在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充分挖掘幼儿在种植、照顾桃树过程中能得到的经验。在持续了一学期关于桃树的活动中,幼儿和教师都收获颇多,对于他们来说,主动对桃树的生长进行观察与探究,遇到问题积极寻求帮助,同时也会自己想办法,通过查阅资料、家园互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自然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吸引力,每次路过我们的户外桃树种植地,孩子们总是表现出莫大的热情,对于这两棵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桃树,孩子们每天都悉心照料,关注桃树的成长情况。

通过每日观察发现树叶上有洞洞,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桃树死了吗?”,“我给桃树搬个家”,“我给桃树喝牛奶”,“桃树除虫记”。幼儿通过对桃树的照顾,与环境进行互动,主动思考,积极创造,尊重和爱护生命,都使得本生活课程更有意义。在与幼儿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与教师都不断探索、逐渐成长。

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是一个过程,在一个活动或整个过程结束以后,我们需要关注这个过程的效果,我们尝试对课程实施进行效果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有幼儿、教师、家长等,在三类参与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情况。

幼儿评价:

1.馨馨妈妈的话

没想到一个饭后话题“桃树”能引发这么多思考和探索。小朋友们总会发现很多问题,有时候我们家长也无从回答,很是头疼。老师们引导他们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自己亲身实践去找到答案,相信他们会对自己的这段经历记忆深刻,并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中。桃树的故事还在继续,孩子们也肯定会有更多探索,我们家庭也应该和学校主动链接,为孩子构建一个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本次评估的内容主要针对孩子在班本课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估情况及分析如下:

“倾听与表达”主要从幼儿在课程中是否能进行交流来评估,“倾听与表达”分两块进行评估。一是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二是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每次活动中的小组交流和团讨,如:在幼儿园观察、照顾桃树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幼儿的好奇心和细致观察的特点,孩子们及时发现到了桃树叶子、高度、枝干以及桃树周边(篱笆、土地等)的变化,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能从最直观的大小、颜色、形状来讲述并展开初步的探究。同时,他们也能通过联想到身边发生的事情来进行想象和讲述。全班幼儿大部分都能够大方的和别人讲话、交流,但也有部分幼儿不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大部分幼儿能够根据绘本《林桃奶奶的桃子树》图书中的内容自己说一说,个别幼儿只会漫无目的的翻书。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为孩子们提供了相关图画书,但没有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关注幼儿倾听、表达、阅读能力提升,会适当的加入更多趣味性的阅读活动,投放相关绘本图书,并且在游戏时间多投放针对性强的多样化阅读书籍,让幼儿在自主性、开放性的环境自由交流,自主阅读,逐步提升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