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指南》背景下农村幼儿园绘画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沈娇娇

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幼儿园

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遐想,对艺术的渴望。基于双《指南》精神,如何提升农村幼儿园美术绘画教学质量,促进幼儿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农村幼儿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享受艺术活动带来的成长与快乐,使幼儿的绘画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结合双《指南》精神谈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绘画创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活动,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脱离生活来谈绘画创作,这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引导幼儿接触更多的事物,对事物的感受更加深刻了,情感更加丰富了,幼儿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表露出来。例如,在中班主题“丰收的秋天”开展绘画《多彩的秋天》活动中,我觉得要想让幼儿能画出秋天的多彩,只有在活动前充分带领幼儿欣赏感知秋天季节的特征,如金黄的稻田、黄橙橙的橘子树、劳作的农民……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提供多种绘画材料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兴趣是绘画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幼儿对绘画活动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幅作品。《指南》中提出:幼儿认知水平低,知识经验比较缺乏,所以选择的内容应尽量是幼儿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他们带着这份兴趣才会有表现的欲望。有时幼儿也会对某个从未见过的事物产生巨大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应抓住孩子此时的心理进行指导,如让幼儿运用多种多样的绘画材料将其表现出来(拼贴、吹画等),让他们感受到绘画神奇的魅力。

三、绘画中选用新材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了解材料的质地特性

《指南》中明确指出:“提供有趣具有吸引力的材料及学习环境,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绘画材料随处可见,只要留心,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绘画的材料。如不起眼的包装纸、被丢弃的废旧报纸;游戏中常用的手工纸、刮蜡纸;甚至泥石、种子、植物等。虽然新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每种材料质地不同,幼儿的感受就不尽相同,因此在选用新材料时也不能随随便便。教师要将该材料的特性了然于胸,并且考虑其经济实用性、安全性、可替代性和易操作性,才能在引导幼儿运用时游刃有余。一次绘画活动《可爱的长颈鹿》,我采用了砂纸来作画,我发现砂纸材质比较硬,不容易损坏,颗粒较粗,容易着色。在砂纸上画出来的作品颜色比较鲜艳,有立体感。

(二)有意识地让幼儿体会新材料的魅力

幼儿的注意力与兴趣不能持久,但通常一幅绘画的完成又需要幼儿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新材料选用的本身就是克服这个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教师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应引导幼儿在选用新材料的时候,体会选择新材料进行创作之后,取得成功效果所带来的喜悦,与材料的魅力。如小班粘贴画《漂亮的新衣》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图形的彩色小纸等,幼儿运用粘贴工具把小彩纸贴在衣服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这样完成了。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小手更是一种简便、有趣的绘画工具,有趣的手指画经过掌心、手指肚的变化,再用彩笔添上一些辅助的成分,进行简单的装饰,孩子们更是兴趣十足。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其实是件快乐的事情。

四、双《指南》精神引领下美术绘画实践策略

(一)充分挖掘农村本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村拥有广袤的田野、茂密的树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都是美术绘画教学的宝贵素材。教师可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观察四季的变化、动植物的形态和生长过程,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眼中的自然之美。例如,在春天带幼儿绘画油菜花田,让幼儿感受春天的色彩和生机;秋天让幼儿描绘丰收的果实,体验收获的喜悦。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幼儿更好地融入美术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爱好,创设各种情境,如童话情境、故事场景、生活情境等。例如,在绘画“我的家”主题时,可以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家的温暖,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使幼儿更生动地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家。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可通过观察、评估等方式全面了解幼儿的美术绘画发展水平,包括幼儿的绘画技能、想象力、创造力、色彩感知能力等方面。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将幼儿分为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绘画基础较弱的幼儿,教学目标可以侧重于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四)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幼儿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开展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和幼儿互评。教师评价要注重全面、客观,既要肯定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又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幼儿自我评价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特点,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幼儿互评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的绘画作品结果,更要重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肯定幼儿的努力和创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作动力。避免使用批评性、否定性的语言,以免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说“你这幅画的色彩搭配真大胆,很有创意,要是线条再流畅一些就更棒了”,让幼儿在感受到鼓励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双《指南》精神引领下,农村幼儿园美术绘画教学应充分发挥农村本土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优化教学评价。通过这些实践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幼儿园美术绘画教学质量,激发幼儿对美术绘画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幼儿在美术绘画活动中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享受艺术教育带来的成长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张桂木主编 《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红(2001)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