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首课思政负责制”视角下小学数学“育人为本”理念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慧

泰安高新区龙泉小学 271000

摘要:本文基于“首课思政负责制”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育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路径。通过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教材,文章分析了如何在每节课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提出了两个主要策略:一是通过情境导入与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二是通过合作学习与反思评价,促进学生间交流与合作,提升综合素养。这些实践探索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首课思政负责制;小学数学;育人为本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育人为本”理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首课思政负责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坚持每天第一节课任课教师实施阳光首课五分钟,每天每节课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时间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在正常课时的任一时段,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阶段、课中阶段以及课后阶段突出德育引领,实现数学知识与德育价值的双重提升。本文将以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首课负责制”视角下践行首课思政负责制的“育人为本”理念。

一、情境导入与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兴趣与培养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首课思政负责制”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构建引人入胜的数学情境,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堂。以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借助分蛋糕、分水果等日常经验,直观展示分数的概念。这种生活化的导入策略,不仅能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使他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深刻理解学习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设计启发性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首课思政负责制”的教学设计中,问题应具有高度的启发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欲望。以《小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抛出如“在超市购物时,如何迅速而准确地计算出所购商品的总价?”这样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计算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感受人间烟火气息,理解父母为生活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更加升华母子父子的关系,更培养起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问题驱动,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逐步构建起知识体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融入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质

在情境导入与问题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辅相成。以《分数的四则运算》为例,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强调团队合作的不可或缺性,使学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结合数学中的公平分配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公平正义的原则,使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的双重提升,真正做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二、合作学习与反思评价:促进交流与合作,提升综合素养

(一)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促进知识共享

在“首课思政负责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者角色,特别是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其影响力尤为显著。以《比例的应用》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将学生科学分组,每组分配一个与比例应用紧密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地图比例尺的解读与应用、溶液浓度的精确计算等。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围绕特定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在组内分享各自对比例概念的理解,还需共同解决案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协作中寻求共识,从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好地进行首课思政负责制的渗透教育。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首课思政负责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实施项目式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在“首课思政负责制”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精心策划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以《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学校周边交通状况的调查项目。各小组需自行设计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方法和步骤,随后实地收集相关数据。在数据收集完成后,学生需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概率等,以直观展现交通状况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结合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统计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需综合考虑交通流量、道路设计、行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提出既符合实际又具创新性的改善方案。通过此类项目式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开展反思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每节课结束后,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反思评价,这一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提升的关键环节。反思评价应涵盖多个维度,不仅限于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回顾,还应深入学习方法、团队合作经验以及个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在知识掌握层面,学生需审视自己对本节课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识别掌握牢固的知识点与尚待加强的部分。学习方法上,学生应反思学习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是否有效,如何调整以提高学习效率。团队合作方面,学生需评估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与不足,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此外,情感态度同样重要,学生需关注自己在面对学习挑战时的心理反应,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这样全面而深入的反思评价,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空间,学会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不断促进自我成长。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给予学生积极、具体的反馈,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心理与方法基础。这样的反思评价机制,有助于构建一个积极向上、持续进步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

“首课思政负责制”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育人为本”理念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通过情境导入与问题驱动,以及合作学习与反思评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道德品质都得到了有效提升。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教材为这一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育人为本”理念的探索,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卫兵.小学数学育人实践中的三“重”关系[J].教育家,2025,(01):63.

[2]陆叶.以“育人”为本位的小学数学教学转型方案[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3,(12):83-85.

[3]卢引静.立德树人育人为先——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2022,(37):232-233.

注:本文系2024年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首课思政负责制”专项课题“‘首课思政负责制’与小学数学‘育人为本’理念融合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JK202409ZX1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