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单元主题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周婷婷

金乡县第一中学 邮编:272200

课题信息《大单元视角下的学历案的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大单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显著教学成效。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局限于单篇文本讲授的框架,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边界,既突出了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又能引导学生以清晰的目的导向参与语文学习,从而在学习效率上实现显著提升,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展现出其独特价值。本文就基于单元主题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单元主题;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语文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将单个学习单元视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通过整合单元内的文章进行协同讲授,从而构建一个有机联结的学习体系。在这一框架下,教师需深入分析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明确界定单元的教学目标、核心主题及相应的教学活动。大单元教学法深刻揭示了语文知识内部的逻辑关联,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为语文教育的深化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1.1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化转型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实践,不仅跳出了传统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还赋予教师依据教学实际需求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资源等关键要素进行全面且系统化的重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挖掘文章的内蕴价值。学生的学习路径由传统的“目标-成就-评价”线性模式转变为“主题-探究-表达”的循环模式,这一转变超越了浅层学习的局限,促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的场所,进而有力地推动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态化模式的深刻转型。

1.2增强模块化特性

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系统地划分为若干模块,其中每个单元即构成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此做法不仅能让教学内容结构更为清晰,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也得以明确界定。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整体布局,教师需要针对课时规划实施教学策略与模式的创新,提升教学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大单元教学中,通过设定明确且具有内在联系的模块内容,可以促进不同模块间的知识迁移与整合,使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实现整体性的知识进步和能力发展。

1.3 满足现实教学需求

大单元教学模式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诉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涵盖以人文主题划分的单元,还融入了多种学习任务群,在此框架下,大单元教学能够依据单元主题,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与优化配置,并适当融入课外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统筹整合。通过侧重于强化教学内容间的关联性,能够妥善处理单元整体与单篇课文教学之间的平衡,使得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循序渐进。这不仅契合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精准回应了实际教学中的迫切需求。

二、基于单元主题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2.1凝练单元主题,规划教学任务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应当首先对单元前言、课后学习提示及单元学习任务进行细致研读,深入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并梳理出该单元内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具有统领性的单元主题。每个教学单元的文章均围绕某一核心教学主题进行编排,单元内的各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维度强化该主题。在明确单元主题后,教师需进一步分析每篇课文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依据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体系,不仅仅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字词、主题、写作技巧、文学常识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而是转变为完成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推动学生深刻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领悟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实际关联,深化对各学习内容的印象。

例如在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中,该单元主题为“学习之道”,主要训练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的意义和方法。该单元包含《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等六篇体裁多样、时间跨度较大的课文,在对该单元课文进行讲授时,可确立以下单元教学任务:一是梳理各篇文章的主要观点,结合现实探讨学习问题,培养良好的学风;二是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高超的说理艺术,并分析其论证方法;三是针对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撰写一篇有针对性的议论文或演讲稿。促进学生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2.2剖析课文内在联系,强化文本对比阅读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框架内,单篇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侧重于对单一文本的深入解读与分析。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教学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并有效克服知识点碎片化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对比阅读与群文阅读策略。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策略时,应当高度重视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的关联性,并特别强调单元文本的互文性特征。互文性不仅揭示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文学作品。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多文本之间的整合潜力、重组可能以及内在逻辑结构,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映照的文本体系。在此体系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跨文本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以及梳理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中,本单元编排的五篇散文,均聚焦于人文主题与自然情怀的抒发,展现了写景抒情文学的独特魅力。其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以及《我与地坛(节选)》三篇作品在主题、表达方式以及写景来源上存在一致性,但在具体的侧重点上却各有千秋。《故都的秋》尤为注重“秋味”的细腻刻画,《荷塘月色》则更加注重展现自然景致的“美学价值”,营造出月色下荷塘的幽静之美与朦胧之美。《我与地坛(节选)》则侧重于“思想深度”的挖掘,实现了景物生命与人的生命之间的深刻共鸣,进而激发读者的思考意识与生命感悟。在剖析课文内在联系,强化文本对比阅读中,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写景抒情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2.3构建情境教学,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情境构建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形成、发展和展现不可或缺的基石。为营造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目标导向性,教师应当积极采纳情境教学策略,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实践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现实生活场景,从而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提升其语文实践能力。在设置情境时,教育者必须确保情境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参与热情,使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在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的教授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来丰富和优化教学流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展开一系列思考,诸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程中,哪些关键人物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同时,为了营造更加浓郁的历史氛围,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段激昂奋进的背景音乐,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开国大典”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与认知深度。

参考文献:

[1]黄彦雄.情境赋能课堂,素养落地生根——谈高中语文大单元情境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2025,(01):60-62.

[2]周荣硕.丰富学习任务群理解,优化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J].语文世界,2024,(35):82-83.

[3]毛建英.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3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