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审美教育策略研讨
王军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中学 271400
摘要:本文聚焦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深入探讨融入审美教育的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阐述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审美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如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和主题归纳,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将审美教育融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顺应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审美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作为审美活动的基石,在美学理论中被定义为个体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与特征的直接感受和认知。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人类感官与外界审美信息交互的初始阶段。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里,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节奏美和语言美,为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提供了丰富素材。以人教版教材中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其句式长短交错,从三字句 “噫吁嚱” 到十一字句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种参差不齐的句式打破常规,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同时,诗歌大量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以极度夸张的表述,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高声朗读、低声吟哦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里,感受诗歌的韵律。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学生在诵读时能体会到诗句的对仗工整,以及平仄交替带来的和谐美感。这种对诗歌外在形式美的感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究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为深入理解古诗词奠定基础 。
(二)深化审美理解能力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基础上的升华,它要求个体透过审美对象的外在表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古诗词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体裁,常以含蓄委婉的语言传达深刻情感与哲理。苏轼的《赤壁赋》便是典型,文章开篇描绘月夜泛舟赤壁的清幽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然而,结合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的人生经历,以及北宋复杂的政治环境这一创作背景来看,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 “明月”“江水”“清风” 等意象。“明月” 高悬夜空,跨越时空,象征着永恒;“江水” 奔腾不息,一去不返,寓意着时光的流逝;“清风” 自在吹拂,不受拘束,代表着自由超脱。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剖析,学生能够理解苏轼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借自然之景感悟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从而达到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种对诗词深层意蕴的把握,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还让学生在领略古诗词魅力的同时,获得人生启迪,提升精神境界 。
二、审美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审美情境
在教育心理学中,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体验。多媒体辅助教学便是基于这一理论,充分整合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审美情境。以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秋日山林景色视频。视频中,夕阳余晖洒在茂密山林,金黄的树叶闪烁微光,清澈的山溪潺潺流淌,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动。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其悠扬的旋律与画面相得益彰。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下,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诗中的山居秋夜。他们能直观地感受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的清新凉爽,看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静谧美好,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他们对诗歌描绘的山水田园之美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对于叙事性较强的古诗词,角色扮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这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教师安排学生分别扮演焦仲卿、刘兰芝、焦母等角色,在重现诗歌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读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扮演刘兰芝的学生,通过揣摩其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的自述,体会她的多才多艺与自尊自爱;在面对焦母刁难时的无奈与痛苦,也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从自身视角出发,代入角色情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还能深切感受到人物的人性之美与悲剧之美,从而有效提升审美理解能力 。
(二)引导审美评价
在文学审美领域,作品的意义并非单一固定,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古诗词教学中,鼓励多元解读正是顺应这一理念。以李商隐的《锦瑟》教学为例,这首诗主题朦胧,意象繁复,素有爱情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寄托说等多种解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风格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学生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的意象出发,结合李商隐的爱情经历,认为诗歌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追忆;有的学生则从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的典故入手,联系李商隐坎坷的仕途,主张自伤身世说。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阐述理由,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还深刻认识到古诗词审美具有多元性,提升了审美评价能力。对比阅读是一种通过比较分析来深化理解的有效教学策略。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或不同诗人相似主题的诗词进行对比,能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诗人风格特点和诗词审美价值。以杜甫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两首诗皆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但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截然不同。《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亲人离散的忧思,情感沉郁顿挫;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以直白的语言和强烈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狂喜之情,情感奔放热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用词、句式、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杜甫诗歌在不同情境下的风格变化,从而提高审美评价能力,更深入地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结束语
将审美教育融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能力,采用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审美评价等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审美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春红.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审美教育策略研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2):62-64.
[2]钱振云.高中语文教学中“诗与远方”的寻回——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4,(36):122-124.
[3]刘鑫淼,唐剑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43(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