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方小丽
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 321002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效果。通过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挑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文化背景教育融入及诗词鉴赏训练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这些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
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逐渐减弱,审美能力培养面临挑战。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一)结合现代文化,设计生动有趣的古诗词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巧妙结合现代文化元素,使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选取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古诗词篇目,这些诗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意境描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情感内涵和意境之美,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例如,可以选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选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词,启发学生思考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亲近感和共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古诗词教学手段
多媒体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现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某一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播放专业的朗诵音频,让学生聆听诗人的深情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同时,展示与诗词意境相匹配的精美图片或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组织多样化的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诗词创作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诗词创作活动,如诗词创作比赛、仿写练习、诗词接龙等,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创作主题或灵感来源,如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社会现象等,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等技巧,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文化背景教育的融入
(一)讲解诗词历史背景,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程中,教师若想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诗词内涵,讲解诗词历史背景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当讲解一首古诗词时,不能仅仅着眼于诗词的字面意思,而是要全方位地剖析诗词背后的故事。以讲解杜甫的《春望》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地图、百姓流离失所的绘画作品以及相关历史纪录片片段,生动呈现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场景。详细介绍杜甫在这一时期,从长安沦陷后的困居,到四处流亡的艰难历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学生了解到这些作者生平与创作时代的背景知识后,再去品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便能深刻体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沉痛家国之思。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纷纷表示,知晓背景后,对国家破败的痛心疾首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更能感同身受。这种对诗词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不再将古诗词视为孤立的文字,而是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情感载体,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和意蕴。
(二)介绍古代文化习俗,拓宽文化视野
古诗词宛如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海量的古代文化习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些文化习俗,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重阳节相关内容,然后系统地介绍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如登高远眺寓意着步步登高,佩戴茱萸可辟邪消灾,饮菊花酒则有长寿安康之意。学生了解到这些习俗后,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中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所表达的思乡怀亲之情。因为在重阳节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都要与家人团聚,共同参与这些传统活动,而诗人却漂泊在外,无法与亲人共度佳节,那种孤独与思念之情便跃然纸上。再如,在讲解与婚丧嫁娶相关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礼仪专家的讲解视频,介绍古代婚俗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等环节,以及丧俗中的守孝、吊唁等礼仪,让学生理解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代社会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后的小测验中,关于文化习俗相关的题目正确率明显提高。
(三)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实践活动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古诗词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比如,在学习描写江南水乡的古诗词时,教师提前联系当地的古镇、水乡等古诗词遗址管理部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邀请当地的文化讲解员为学生讲述古镇的历史变迁、与古诗词相关的典故。学生漫步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着潺潺的流水,听着乌篷船的摇橹声,便能深刻体会到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不少学生在参观结束后,写下了优美的观后感,表达对江南水乡文化的喜爱。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古代文化活动,如在学习边塞诗时,举办 “边塞文化体验日”。提前准备好仿制的古代边塞服饰、弓箭、马匹等道具,邀请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学习射箭、骑马等边塞生活技能。学生们穿上服饰,手持弓箭,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边塞,亲身感受边塞地区的豪迈与粗犷。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审美能力,更加深刻地领悟古诗词的文化精髓。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文化背景教育及诗词鉴赏训练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融入文化背景教育及加强诗词鉴赏训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威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家长,2023,(34):156-158.
[2]陈立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17):171-173.
[3]肖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