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骆熠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650504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云南民族大学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为实践样本,深入探究课程思政融入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现存问题,并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且加以实践。其目的在于培育既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又拥有良好思政品质的工程管理人才,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正逐步朝着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协同发展的趋势迈进[1]。在工程领域,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变革,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愈发严格。云南民族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塑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该课程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思政教育,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工程和社会环境时,由于缺乏正确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的引导,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研究旨在为云南民族大学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构建创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打破思政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壁垒,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塑造兼具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通过这一实践,不仅能够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理论,还能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助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工程项目管理》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展开,从启动、规划到执行、监控和收尾,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通过模拟项目操作、实地项目考察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例如项目进度规划、成本控制技巧、质量管理体系搭建等,旨在使学生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然而,传统教学目标未能充分回应新时代对工程管理人才思政素养的要求,亟需构建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框架。融入思政后的教学目标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思政素养。引导学生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秉持诚信、公正的原则,关注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在项目管理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2]。
(二)当前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1. 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不足。在以往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脱节。思政元素常常以生硬的方式穿插在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未能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易产生认知倦怠,尤其是对于思政内容的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3. 实践教学中思政体现不充分。实践教学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开展时过于侧重技能训练,比如项目管理软件操作、项目方案撰写等,而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政价值的引导。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估缺乏有效的手段,无法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目标
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系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包括项目各阶段的管理要点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编制管理计划、进行项目监控与评估。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思政目标则是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操守、环保意识和工程伦理。以云南本地的重大土木工程项目,如昆明滇池环湖公路建设为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强调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工程伦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内容
1. 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结合云南地区的土木工程项目案例,深入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云南某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时,介绍建设者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和恶劣环境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通过讲述建设者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体现工匠精神;分析项目团队各成员的协作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中,提炼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招投标环节,强调诚信投标的重要性;在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中,明确各方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构建融合式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分模块教学,每个模块融入相应的思政内容。在项目启动模块,结合云南本地项目,阐述项目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项目规划模块,以云南特色建筑项目规划为例,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体现工匠精神;在项目执行模块,通过小组合作模拟项目执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监控模块,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在项目收尾模块,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反思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推行案例教学法:选取云南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土木工程项目案例,如云南民族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引导学生分析项目中的管理问题及背后的思政价值。教师提前准备详细的案例资料,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2. 实施项目教学法:布置实际的土木工程管理项目,如校园内小型建筑的修缮项目管理,让学生分组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策划、组织、实施和监控,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同时强化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3.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平台(如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等)推送思政相关的拓展资料,如云南本土土木工程行业优秀人物事迹、工程伦理讲座视频等。线下课堂则组织学生对线上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3]。
(四)创新实践教学
1. 校企合作实践。与云南本地的建筑企业,如云南建投集团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由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导师向学生传授企业文化、职业规范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养[4]。
2. 社会实践调研。组织学生开展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调研,如对昆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调研。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了解项目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五)创新评价体系
1. 多元化评价指标。知识考核通过理论考试和作业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思政表现评价从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项目团队协作情况、社会实践报告的思想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实践能力评价则根据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考核。
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综合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考试和实践项目中的整体表现。学生自评与互评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升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意识。企业评价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为学校教学提供参考。
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
(一)实践对象与时间
选择云南民族大学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作为实践对象,实践时间为2024年秋季学期,在该学期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行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各项教学措施有序实施。
(二)教学实施过程
1. 课程导入阶段。通过播放云南地区重大土木工程项目成果视频,如昆明地铁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引出课程主题,并详细介绍课程思政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理论教学阶段。按照创新后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案例教学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授课。以项目质量管理为例,引入云南某建筑企业因质量问题导致事故的案例,组织学生线上讨论工程质量与企业责任、社会影响的关系,线下课堂进行总结和深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3. 实践教学阶段。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参与实际项目管理工作,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工作,传授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同时,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如对昆明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调研,分析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课程考核阶段。按照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考核,综合知识考核、课程思政表现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结果,给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课程思政表现评价参考课堂讨论记录、小组项目评价和社会实践报告,实践能力评价依据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模式实践效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1. 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比实践前后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有显著提升。实践前,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为75分,实践后提升至83分,平均分提升幅度达11.4%。实践后,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类题目上的得分率明显提高,表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应用能力得到增强。
2. 思政素养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有效回收率96%)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超过80%的学生表示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课程思政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小组项目和实习实践中,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积极承担责任。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积极变化,更加关注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总结
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课程思政教育,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项目的热情高涨。
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准确依据。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创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实践和社会实践调研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了实践能力,了解行业需求和社会关注点,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 存在问题。部分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融入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融入方式不够自然。线上教学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资源与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的参与度和指导深度存在差异,部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不够系统。
2. 改进措施。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邀请专家和优秀教师分享经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组建专业团队筛选和优化线上教学资源,开发与课程紧密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料。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建立企业指导教师培训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度和指导质量。
六、总结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在云南民族大学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课程思政品质。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望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这不仅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卓越专业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
[2]王磊,张华.工程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45-50.
[3]李娜,陈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工科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5):78-84.
[4]刘志强,等.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工科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2):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