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舞蹈表演中的民族舞教学分析

作者

陶思颖

北京市海淀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23级舞蹈表演系 北京 100081

摘要:民族舞这一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起源于各民族生活、劳动、娱乐以及宗教活动中,并在漫长的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舞蹈风格与手法。在我国,民族舞得到了广泛的继承与发扬,并将其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与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关键词:民族舞;教学措施;教学现状

1.民族舞概述

我国民族舞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汉族古典舞、蒙古族顶碗舞、藏族锅庄舞和维吾尔族萨满舞等。每种舞蹈在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之处,体现着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精神风貌。民族舞表演场合亦十分丰富多彩,既包括传统节日庆典、祭祀仪式及民间聚会等,又包括现代文艺演出、竞赛及交流活动等。在这些情况下,民族舞既是艺术表演也是文化交流与国家认同的标志。民族舞对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艺术的一种展现,是文化的标志和精神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所以保护与继承民族舞遗产、弘扬与发扬民族舞艺术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2舞蹈表演中的民族舞教学措施

2.1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教师要深刻理解每一种民族舞的由来,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并把这些认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舞蹈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阐释,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舞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其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学校可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民族舞的竞赛、表演与交流活动,使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舞蹈水平得到提高,眼界得到开阔。可邀请著名民族舞表演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讲和演示,使学生们近距离地体验民族舞魅力,唤起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民族舞蹈的教育可以与其他学科,例如历史、文学和音乐等,融合,使学生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学习如何欣赏和继承民族舞蹈。与此同时,还可引进别国舞蹈元素供学生对比学习以提升文化素养。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富有活力的和谐舞蹈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舞蹈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通过舞蹈排练与演出,使同学们学会了尊重别人,养成了良好的沟通能力。

2.2培养学生舞蹈鉴赏能力

在舞蹈表演民族舞的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舞蹈鉴赏能力培养的举措非常关键,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舞艺术内涵,又可以激发学生喜爱舞蹈、感兴趣舞蹈。一是,教师可引进多样化的民族舞,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地区,不同样式的舞蹈形式。通过对这几首作品的赏析与分析,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每一类舞蹈的由来,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另外,老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舞蹈表演、舞蹈展览等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舞蹈的艺术魅力。二是教师要重视学生舞蹈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包括教授学生如何观察舞蹈动作、音乐和舞美等元素,以及如何从舞蹈作品中感受到情感和思想。这样学生会对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与鉴赏。三是教师可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舞蹈创作、排练、表演等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舞蹈创作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对舞蹈发表评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舞蹈鉴赏能力。

2.3系统化地建设舞蹈专业教学体系

舞蹈表演民族舞专业教学系统化构建舞蹈专业教学体系有以下举措:第一,确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舞蹈专业教学体系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舞蹈技能,艺术素养与人文精神。通过进行民族舞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民族舞的基础动作、舞蹈姿态和节奏,同时也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审美品味。第二,优化课程,突出层次性。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下的课程设置要有层次性,要根据不同年级和层次的学生设置适合的教学计划。初级阶段以基本动作训练为主,中级以舞姿及组合掌握为主,高级阶段以舞蹈作品编排及演出为主。另外,民族舞蹈理论课程也可设置,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舞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特点等。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优秀舞蹈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引进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过硬的舞蹈教师。同时教师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参与专业培训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第四,充实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舞蹈表演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学校要举办各种舞蹈比赛,表演以及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以及舞台表现力。同时鼓励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到民间搜集和整理民族舞蹈资源以培养社会责任感。

2.4加强理论教学

第一,教师要重视向学生讲授舞蹈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对舞蹈历史、流派、技法的了解。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能更深刻地理解舞蹈的底蕴与内涵,使其在演出中更能准确传递出舞蹈情感与意境。第二,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听觉体验。比如可以放一些优秀民族舞表演录像,供同学们欣赏并分析其技术及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民族音乐能够被播放出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的节奏与情绪,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第三,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观摩交流。可请专业舞蹈表演团队到学校表演,使同学们切身感受舞蹈魅力,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第四,教师要重视舞蹈理论在学生中的运用与实践。可组织学生开展舞蹈表演与练习,使其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在练习中能够不断提升舞蹈技巧与表演能力,较好地展现舞蹈情感与意境。

2.5加强基本功训练

民族舞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有很高要求。经过基本功训练后,学生柔韧性,力量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都能得到锻炼,从而能较好的完成多种舞蹈动作。基本功训练对夯实学生舞蹈技巧有帮助。民族舞中有许多技巧性的动作,例如旋转、跳跃、翻腾等等。通过基本功的训练,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从而达到舞蹈动作的完善。舞蹈素养涉及舞蹈知识,舞蹈审美和舞蹈鉴赏。通过基本功训练能够开阔学生舞蹈视野、提升舞蹈素养、让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与鉴赏。加强民族舞教学中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柔韧性训练。通过压腿、耗腿、扳脚等多种柔韧性练习增强学生腿部柔韧性并奠定舞蹈动作基础。二是强化力量性训练。通过跳跃、翻腾、举重等多种力量性练习增强学生身体力量,让舞蹈动作变得更有力量。三是多加协调性训练。通过多种协调性练习比如组合舞蹈和节奏练习来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从而让舞蹈动作更和谐。四是强化舞蹈表现力的训练。通过情感表达,角色扮演等多种表现力练习来增强学生舞蹈表现力,让舞蹈更有艺术感染力。五是要强化舞蹈技巧的训练。通过多种技巧性的练习,例如旋转和跳跃等,可以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完美。

结语

民族舞是我国民族特色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的舞蹈形式之一。我国民族舞教学已经成为舞蹈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发展。为此,在舞蹈教学中,应加强民族舞的推广,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民族舞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蕊希.舞蹈表演中的民族舞教学分析[J].艺术评鉴,2023,(14):93-98.

[2]边小威.舞蹈表演意识培养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评鉴,2023,(14):105-110.

[3]李丽.试论新时代民族舞文化的传承路径[J].尚舞,2023,(0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