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作者

张瑜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传统语文教学逐渐转向注重学科融合、实践性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跨学科思维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教师可以设计出一系列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教材资源;小学语文;学习实践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将跨学科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改革举措推动了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的开展,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拓展学科边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小学语文教材本身蕴含了丰富的跨学科学习资源。例如,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科学知识、艺术欣赏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跨学科学习的切入点。

一、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全局观念

跨学科教学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从更宏观、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学科。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跨学科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跨学科教学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时,结合科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三)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教学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写作、口语表达等,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通过跨学科学习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这些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跨学科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研究其他学科知识,并将其与本学科知识有效融合。这一过程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素养的有效提升。同时,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跨学科素养不足

部分教师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确实存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时的表现。由于缺乏对其他学科深入的理解,这些教师在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时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设计出既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又能有效融入其他学科元素的实践活动。这不仅限制了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为了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跨学科学习,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资源有限

一些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跨学科学习材料和设备的缺乏,成为制约跨学科学习实践深入开展和普及的关键因素。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这些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跨学科学习资源和实验设备,导致学生在进行跨学科学习时面临诸多困难。这种资源短缺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还限制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因此,为了推动跨学科学习实践的广泛开展,需要加大对学校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为师生提供更加充足、优质的跨学科学习材料和设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仍然主要侧重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跨学科学习的效果。跨学科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忽视了这些方面。由于缺乏针对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面临困难,难以准确衡量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进步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为了推动跨学科学习的深入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便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学生参与度不均

尽管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因其趣味性和创新性而备受推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却仍然不高。这背后可能涉及多个因素,如学生的个人兴趣、学习能力等。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而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往往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跨学科学习的深入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策略

(一)结合科学,激发兴趣

将科学知识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燕子》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合科学学科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特征,如剪刀般的尾巴、轻盈的体态等,并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随后,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程中的知识,详细讲解燕子的生物特征,如它们的飞行速度、捕食习性等,以及燕子的迁徙规律,让学生了解到燕子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完成长途迁徙的壮举。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讲解燕子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它们如何帮助控制害虫数量,维护生态平衡等。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文字捕捉和表现自然之美,还能让他们对自然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我们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科学元素,让学生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二)融入艺术,培养审美

艺术是低年级学生天性中尤为喜爱的学科领域,将艺术与语文学习巧妙结合,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以《草原》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为学生展开了一幅辽阔而美丽的画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中的文字,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草原的广袤无垠、蓝天白云下的牛羊成群、以及那随风摇曳的绿草如茵。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将心中的草原美景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由发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草原景象。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到文字的魅力,还能在艺术的世界里尽情驰骋,实现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双重提升。

(三)结合音乐,增强语感

音乐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尤其是在节奏和韵律方面。在学习与季节或天气相关的课文时,这种联系显得尤为突出。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雷雨》一课为例,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雷雨交加的自然景象,为学生展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音乐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节奏来表现雷雨的声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雷雨声的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雷声的轰鸣、雨点的滴答,以及风雨交加时的狂乱节奏。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拍手、跺脚等简单的方式,模仿出雷雨的声音节奏。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所描绘的雷雨景象,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在语言与音乐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让他们意识到音乐与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或许会更加敏锐地捕捉到语言与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能够极大地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书、在线博物馆等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多彩的学习世界。在学习与自然景观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在线博物馆中的自然景观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不仅画质高清、内容丰富,而且能够直观地展示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壮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和视频,让他们从色彩、形态、结构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和理解自然景观的特点和成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在教室里就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或许会更加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自己的学习,成为信息时代的佼佼者。

(五)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实践活动在跨学科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平台。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学习与环保相关的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小环保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实际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参与这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体系应当具备多元化和全面性的特点,以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也可以采用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估,如考试成绩或作品质量等。此外,自评和互评也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习完一个跨学科单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跨学科学习海报或手抄报,作为他们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够体现他们的创意和审美能力。在评价这些作品时,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创意表达、色彩搭配、版面设计等多个方面,给予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结语:

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一次深刻探索。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得以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同时汲取科学、艺术、音乐、信息技术以及社会实践等多领域的滋养,他们的知识视野得以拓宽,思维方式得以丰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总之,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实践的深入推进,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生动、多元,学生的成长之路也将更加宽广与光明。

参考文献:

[1]吕岩.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5,(05):45-48.

[2]廖轶华.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J].语文建设,2024,(20):87.DOI:10.

[3]蔡慧.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4,(22):97-99.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