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丁佩琦 张雨茜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针对两者融入过程中面临的学生认知有限、教师诠释不足等挑战,从教学形式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及思政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探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GXDJ2024B067)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重要命题。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政育人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实现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确保这些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度契合,从而解决“融合什么”的根本问题。

(一)科学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其根本动力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他们勇于探索真理,坚持正确运用并积极践行真理。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种结合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也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二)实践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即为民族谋复兴与为人民谋幸福,深刻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伟大建党精神得以确立的根本立足点。党不仅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而且时刻肩负着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这一行动高度契合了党的根本宗旨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内在逻辑,显示出伟大建党精神具备的深厚实践土壤。

(三)革命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从革命战争的烽火连天,到国家建设的波澜壮阔,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无论遭遇何种艰难困苦或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展现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在逆境中,党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不断在挑战中磨砺前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无数英勇无畏、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的不断涌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映射出共产党人卓越品质的价值光辉,也承载着新时代青年需承继的红色血脉。伟大建党精神蕴含深厚的思想启迪、行为指引、共识凝聚、人格铸就及文化认同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思想启迪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多元思想潮流的交织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挑战,高校思政课堂成为了捍卫思想防线、应对复杂局面的重要阵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瑰宝,能够有效净化青年学子的心灵土壤,增强其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思政教师以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筑起坚固防线,促进正能量的广泛传播与社会风气的正向发展。

(二)行为指引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坚定姿态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不懈奋斗的英勇风貌。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求真精神、担当意识、斗争勇气与忠诚品质,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之路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引作用,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怎么传承、往哪里走、向何处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现路径。

(三)人格塑造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全面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引导在面对复杂世界时保持清醒与执着,塑造出有追求、有定力的人格特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激励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铸就勇于担当、胸怀天下的人格风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使其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锤炼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的人格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引导他们坚守道德底线,心系人民福祉,塑造出忠诚正直、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2]

(五)文化认同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所在,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要生力军,唯有胸怀文化世界,心系祖国前途命运,从根本上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共识,才能真正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党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加强对当前阻碍二者融入因素的研究,进而为寻找解决之策奠定基础。通过对河北省N大学825位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统计与后期数据分析得知,当前,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诸如部分大学生对建党精神认知不足、思政课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诠释不精彩等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不足

当前,多数大学生成长于物质充裕、生活安逸的家庭环境,鲜少直面生活的艰辛与挑战,因此对过往的贫困与困苦历史缺乏直观感受与深刻理解。类似经历的缺失使得学生难以深刻把握红色文化背后承载的厚重历史与现实意义,进而影响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同时,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对红色文化的价值产生误解或忽视,误认为其与个人成长无直接关联,这无疑加剧了红色文化传承的困境。

(二)思政课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诠释不精彩

思政教师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教学中仍存在“硬融入、表面化、两张皮”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授的内容相对传统,没有科学、有机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的具体章节和教学设计。教师可能过于依赖教科书和现成的教案,导致讲解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缺乏生动具体的例子和故事,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无法为学生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体验,从而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资源挖掘不足

当代大学生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认知维度和文化维度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但高校在实施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习惯和思想需求。高校在开发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资源时,可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这导致教育资源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教学中生硬、刻板的话语体系与大学生现实生活有距离感,学生难以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4]。

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地方性资源与时代化特质融汇,发挥“红色文化”宣传教导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地方性资源与红色文化的时代化特质相融汇不仅能够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更能使其贴近大众生活,增强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效果,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构建起长效性、立体式融入模式,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力。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如西柏坡、狼牙山、清苑冉庄地道战纪念地及邯郸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标志性遗址星罗棋布。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应充分利用这些党史教育资源,结合专业发展史与专业教育元素,将其深度融入大学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党史教育既具有鲜明的形式感,又蕴含深刻的精神实质,实现形神兼备、有机融合,从而在大学生心中种下红色基因,激发其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二)借助“互联网”开展云端课堂,发挥网络数字资源的育人优势

互联网的普及为教育载体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构建云端教育载体。一方面,开发专门的伟大建党精神在线学习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专家讲座视频、精品课程、历史纪录片、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等,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式学习。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伟大建党精神每日学”栏目,每天推送简短而有深度的学习内容,并设置留言互动区,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在抖音、B站 等平台创建官方账号,发布有趣味性的短视频、动漫作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解读伟大建党精神,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此外,还可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虚拟学习场景,为学生营造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发生现场的身临其境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沉浸感。

(三)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的思政育人机制,发挥“大思政课”全方位育人作用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课”的核心部分,两者需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指的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承担起价值观教育的功能。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整合“大思政课”的优质资源,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育人效果。科学合理地推动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发展,结合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伟大建党精神思政教育的价值。深挖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丰富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打造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其他专业教师、典型模范人物为辅助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虞志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J].湖北社会科学,2022(3):155-161

[2]李进,鲍中义.内涵·价值·路径: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6):121-124.

[3]党军生.党的二十大中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问题导向、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03):121-125.

[4]石铁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4):14-18.

[5]李鹏鹏.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14-17.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作者简介:丁佩琦(1993.2-),女,回族,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雨茜(2005.2-),女,汉族,河北衡水人,本科,学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