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he Golden Notebook (《金色笔记》) 翻译赏析

作者

王静楠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200

摘要:《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精神状态。本论文研究了陈才宇、刘新民的译本,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特别是归化与忠诚视角下的翻译方法。通过词汇、句子和修辞的精妙处理,译者成功还原了原文的文学风貌,并使中国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与女性主义主题。

关键词:金色笔记;翻译赏析;文学翻译

一、The Golden Notebook与作者简介

The Golden Notebook是当代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安娜个人生活和追求,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现状和人们四分五裂的精神风貌,这也构成了作家对当代社会生活、人生信念、文学创作以及审美形式的思考与探索。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大胆的改革与尝试。2007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像诸多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一样,莱辛的很多作品已在中国获得“来世生命”。莱辛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想象力,加上她超强的洞察力,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人生在她的笔下都变得异常深刻【1】。

二、译本简介

本文主要研究的译本是2000年由陈才宇、刘新民翻译的版本,即《金色笔记》。因为原作以意识流为主线,所以要成功翻译这本书,让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并非易事。在译作中,陈主要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读者体验放在首位,并于2009年对其译本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安娜的内心世界,理解女性的困境。

三、翻译赏析

总体而言,《金色笔记》中大部分是浅显易懂的日常口语,但在描写主人公分裂的人格时,又时不时地穿插着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虽然平实的叙事是基调,但为了表明自己的文学立场,作者会讽刺性地模仿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夹杂一些极其抒情、诗化的语言。这是一部结构繁复、内容庞杂、语言多样化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运用了多种翻译方法,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文的风格。但是,由于译文距离现在时间已较长,在阅读时,个别地方在阅读时难免会产生晦涩感,仍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本文将从功能与忠诚两个方面分别对译文进行赏析,并针对个别情况下的译文提出改进建议。

1.功能视角

(1)词汇翻译

原文:“Mother Sugar used to say, ‘You’re Electra,’ or ‘You’re Antigone,’ and that was the end, as far as she was concerned,” said Anna.

译文:“苏格大娘过去常说,‘你这是恋父情结。’她还说,‘你是安提戈涅*。’在她看来,这就是你的结局。”安娜说。(注:据希腊神话,安提戈涅为俄狄浦斯之女,后因违抗克瑞翁的禁令,埋葬阵亡的哥哥波吕尼刻斯,被拘禁在墓穴里。后来她的情人前来营救,发现她已死去。)

分析:安提戈涅为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虽然译文整体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因为安提戈涅不是中国文化体系下的人物,也无法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下直接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所以本处直接进行了异化处理,进行了直译,并在译文最后附上相应的注释,便于读者理解,也没有破坏原意与文章的连贯性。

(2)句子翻译

原文:At last I looked and I saw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in the box. It was a small green crocodile with a winking sardonic snout. I thought it was the image of a crocodile, made of jade, or emeralds, then I saw it was alive, for large frozen tears rolled down its cheeks and turned into diamonds.

译文:我最后还是朝盒子看了看,发现里面有条眨着眼睛,张着讥诮的大嘴的绿色的小鳄鱼。我原以为它只是用玉石或翡翠制作而成的假鳄鱼,但不一会它却活了起来,大颗大颗冷冰冰的泪珠从它的颊部往下淌,随即变成了宝石。

分析:中英文的句式结构并不相同。汉语流水句平铺直叙,句段间往往无主从之分,结构联系主要依靠话题,呈现为并置结构;英语复合句焦点信息凸显,主从套叠严格,结构联系主要依靠显性手段,呈现为层级结构【2】。为将原文含义准确传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译,在翻译时将复合句组合成了符合中文行文方式的汉语流水句,符合归化的翻译策略,给予了译入语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2.忠诚视角

(1)语气还原

原文:I shouted: “Open the box, open the box,” but they couldn’t hear me, or wouldn’t listen.

译文:我高叫起来:“把盒子打开,把盒子打开!”但他们听不见我的话,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听。

分析:此处“我”处于情绪极度激动的状态,因而大喊大叫。译文为了表达这种激动的情绪,将原文中的两个逗号全部改为感叹号,加强了语气。

(2)语义完整性

原文:“It must have been very successful?” “Twenty-five languages,” I said, throwing it away. Humorous grimace—envy.

译文:那它一定很成功吧?”“译成了二十五种语言。”我抛下这么一句。他滑稽地做了个鬼脸——妒忌的表示。

分析:译文进行了很明显的归化处理,将said和throwing it away结合,翻译为“抛下这么一句”,更符合中文的表达规则。后半句也相应地进行了增译,确保了语义的完整性,便于读者理解。

四、译本评价

陈才宇于翻译前言中提到,《金色笔记》的内容包罗万象,都是作者拷问或审察的对象。其译本通过精妙的翻译技巧,将小说的象征意义诠释得十分到位。此外,通过地道、准确的译文,陈成功还原了英文原著小说的真正风貌,使读者领略到英文原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兼顾了原文的还原性与语义的完整性。偶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成功地为中国读者呈现了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群. 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D]. 西北师范大学,2020.

[2]邬菊艳. 汉语流水句英译中核心句的选择与构[J]. 上海翻译,2023(04):26-31.

作者简介:王静楠(1999—),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翻译。